close

所以這生死之岸很可怕。

 

那麼我們都希望永遠離開這個生死。

 

所謂「涅槃」就是彼岸。

 

但中間還有個中流,這個中流是什麼?

 

就是煩惱,煩惱是中流。

 

度過這個煩惱的「中流」這才能到「彼岸」。

 

那麼,要想通過「六度」到彼岸,就必需哪一度中都不能離開「般若」。

 

般若是大智慧,甚深的智慧,不是我們所謂的世智辯聰。

 

就是「般若波羅蜜」。

 

這個「般若」有三個般若:文字般若、觀照般若、實相般若。

 

一切寫成文字的、寫成書的、寫成經的、寫成論文的,這都屬於「文字般若」。

 

用文字來表達「般若」的。

 

那麼僅僅是文字行嗎?

 

底下第二就是「觀照般若」。

 

「觀」就是「觀自在菩薩」(《心經》語)的那個「觀」;「照」就是「照見五蘊皆空」的那個「照」。

 

你這讀了經之後,聞到文字般若了,你得實修,要實踐哪!

 

學佛和佛學是兩件事,佛學只是佛教的學問,還要真學佛呀!

 

學佛就是學佛的大慈大悲、六度萬行。

 

佛學院曾有一個學生問我:「我們到底要不要搞佛學?」

 

我說:「既然名子叫做佛學院,當然要研究佛學了。」

 

但是要知道,佛學裏頭真正的內容都是告訴咱們怎麼去學佛的。

 

你這麼去研究佛學就對了!

 

不是給你寫一篇論文,考個博士,而是告訴你如何去修行,如何去成佛的。

 

我們要學佛嗎,學佛就要「觀照般若」。

 

「觀」就是「觀自在」的那個「觀」,「觀自在菩薩」的意思很深!

 

老要觀自己的自性在不在、你自己的妙明真心是不是當家做主。

 

你的「主人翁」在不在?

 

你這煩惱一來就跟它跑了,音樂一響,你就想到音樂上去了,你這「主人翁」就不在了。

 

再加上一些分別顛倒,那就不自在了!

 

所以要老「觀自在」才行!

 

這是「觀」。

 

《心經》還有「照見五蘊皆空」這一句,那就是「照」。

 

我們要學佛也就是這個意思。

 

我們要學佛怎麼「觀」?

 

怎麼「照」?

 

所以這裏頭就需要實踐,不光是懂得理論就完了。

 

我知道是怎麼回事,你要去做才成。要去做當然很難了,上頭說了「無住生心」,這個凡夫是做不到的。

 

我再舉一個例子,證明我們也還是可以做得到的。

 

比方《金剛經》裏頭大講「忍辱波羅蜜」。

 

釋迦牟尼佛講:

 

我前生為忍辱仙人,那時歌利王出來打獵,帶了多少宮娥彩女,他打獵之後睡了個午覺。

 

這些宮娥彩女沒有事就出來轉轉看。

 

附近有一個青年男子在那打座,很莊嚴很清淨,有人過去問問他在做什麼?

 

他就回答了。

 

於是大家就覺得他這些話都很有道理,便請教他,他就給大家講。

 

人越聽越多,很多人都圍過來了,聽他說法。

 

歌利王他睡醒一覺一看,宮娥彩女都沒了,唉?

 

大吃一驚,於是去找,發現都圍著一個青年男子坐在那聽他說話,歌利王這時,男人的那種嫉妒心就起來了。

 

「你是幹什麼的?什麼妖鬼?你敢調戲引誘我的婦女。」。

 

「我哪里是引誘,是她們自己來找我,聽我講話的……」

 

「你是幹什麼的?」

 

「我在修忍辱,我是忍辱仙人,」

 

「你修忍辱?那我拉你一刀你忍不忍?」

 

「你拉我一刀,我,無我相無人相,不生嗔恨。」

 

於是歌利王給他一刀,拉下一塊,「你恨不恨?」

 

「不恨!」於是再拉一刀,「不恨!」於是就節節支解……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