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阿彌陀經》最後說:
『若有人已發願、今發願、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;是諸人等,
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於彼國土若已生、若今生、若當生。乃至,
當知我於五濁惡世,行此難事;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
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,是為甚難!』
信入本願,願生極樂國土者,即生,即不退轉,此是阿彌陀佛本願力故。
已發願者已往生,今發願者今往生,當發願者當往生,界不退轉於佛道,
此皆是阿彌陀佛之願力成就故,所攝取不捨故,如《觀經》說,光明攝取。
此法難信,釋尊說此法於此五濁惡世,行此法難,因為難信,唐譯更翻極難信。
『為欲方便利益安樂諸有情故,說是世間極難信法,甚為希有,不可思議。』
釋尊「為欲方便利益安樂諸有情故,說是世間極難信法。」說為出世本懷。
願即生,此是難信之法,唐譯說極難信之法,不外乎要行者於此生信。
導行者於執持名號中,捨自力心行,領納阿彌陀佛之願力,即能於佛之報土往生。
能成就報土往生,《教行信證》險淨土真佛土說:
『謹按真佛土者:「佛」者則是不可思議光如來,「土」者亦是無量光明土也。
然則酬報大悲誓願故,曰「真報佛土」。』
酬報真佛土者,第十八願之成就,佛為不可思議光如來,土為無量光明土。
願則為成就眾生往生,成就眾生光明無量,壽命無量之願。
第十八願依信卷之釋,即佛之真實之心,迴施眾生,說:
『明知,「至心」即是「真實誠種」之心,故疑蓋無雜也。
「信樂」即是「真實誠滿」之心,極成用重之心,審驗宣忠之心,
欲願愛悅之心,歡喜賀慶之心,故疑蓋無雜也。「欲生」即是「願樂覺知」之心,
「成作為興」之心,「大悲回向」之心,故疑蓋無雜也。』
所謂真實心,即是虛假無雜,以此真實無雜之心,為往生之行。
「至」者即是真也、實也、誠也。而「心」即是種,故稱為「真實誠種」之心。
而「信」即是真也、實也、誠也、滿也、極也、成也、用也、重也、審也、
驗也、宣也、忠也。「樂」即是欲也、願也、愛也、悅也、歡也、喜也、
賀也、慶也,以此故稱此「信樂」為,「真實誠滿」之心。
「欲」者即願也、樂也、覺也、知也。「生」者即是成也、作也、為也、興也,
故說,「欲生」即是「願樂覺知」之心,「成作為興」之心,「大悲回向」之心。
信卷釋三心即一心說:
『今按三心字訓,真實心而虛假無雜,正直心而邪偽無雜。真知,疑蓋無間雜故,
是名「信樂」。信樂即是一心,一心即是真實信心,是故論主建言「一心」也。』
真實心即是無虛假無夾雜之心,散善義稱之為至誠心也,此真實心,不得虛假等,
若雖起三業,即名為「雜毒之善」,亦名「虛假之行」,則不名「真實」也。
若起虛假等心,而想作安心起行者,縱使苦勵身心,直心而作,名為「雜毒之善」。
不名為真實心,若欲回此雜毒之行,求生彼佛淨土者,必不可為也。
此乃因阿彌陀佛於因中行菩薩道時,乃至一念一剎那間,三業所修習皆是真實心中作。
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,以此真實之心所成就之淨土,賜與眾生,眾生欲往生,
亦應如是,佛深知,眾生無此之真實心,故成就此,迴施眾生,往生極樂。
若依眾生之心,迴向往生,則往生之土亦應有千差,因眾生心千差,
《教行信證》真佛土卷說:
『既以真假,是酬報大悲願海,故知報佛土也。
良假佛土,業因千差,土復應千差,是名方便化身化土。』
報土唯一,因一故,果一,因為阿彌陀佛成就故一,則果是一,是「真佛土」。
若依《阿彌陀經》顯說,持名,以自力心持名,「植諸德本、至心迴向」。
則各行人行不同,至心不同,迴向心各異,則心千差,土亦千差萬別。
此非阿彌陀佛之本願,為渡眾生故,所設之方便之門,有智者於此應有取捨。
應依佛之本願,導入弘願一門,此阿彌陀佛之本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