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:坐觀文但說見禮,與利益分喜歎悟忍其義各別,今會兩文證成坐觀得益義者,
何由耶。
答:經釋肝心特在此一舉,蓋坐觀說見佛見字,顯則眼見,隱則心見,
心見則是念佛信心,略舉三義辨經釋旨。
一見顯彰弘願身故。應聲即現立空中者,即是所謂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也。
(如前具辨)韋提佛身見即是其眼見,眼見佛身故,心知其所彰弘願密意者,
則是其心見,如佛觀說,觀佛身者,(眼見)亦見佛心,佛心者大悲,
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。(亦見下明心見十八願利益。)豈非心見弘願益耶。
二見佛光攝取益故。坐觀文說光明熾盛,即是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光,
韋提光臺見此光益故,別選云樂生極樂,今眼眼見佛故,心知其攝取益,
故定善義云:今正覩彌陀,益心開悟忍。
非心見攝取益耶。
三見彌陀一尊益故。三尊並雖現,而光明攝取念佛眾生者,其唯一佛益,
知心一佛益故,但禮彌陀一尊,說韋提見無量壽佛接足作禮,即此義也,
豈非心見一佛益耶,此則坐觀所說見字,隱示心見之義,即是念佛信心,
經末開說見一字云歡喜大悟得無生忍,即是信見,信心相耳,
坐觀說作禮,此通三業行,禮以恭敬遜辭為本,意業歸命,口業讚嘆,
身業禮拜,共是恭敬遜辭之相,則通名禮,故十住毘婆沙五云:
『我今身口意合掌稽首禮。』雖通三業,而今此中,以其意業屬心見分,
正舉其身業說接足作禮。(接足之言在身業故)以其口業攝身意中,
經末開口業說歎未曾有,以其身業攝口業中,身口二業互顯互略,
開合雖益,其義全同,是故今家引合兩文,證坐觀得益之義,
經釋旨趣蓋如是乎。
問:韋提得忍定是弘願益,經末文理敢聞命矣,未審韋提稱佛名不。
答:一經中無其明文,而試議之。
理應稱名,何以故,韋提已了解選擇稱名願意故。(如上三義)
聞定散教故。(釋曰,此經定散文中,唯標念佛名號得生)
聞付囑持名生大歡喜故。(皆大歡喜,大字思之)
寧不稱名耶,若以經文議之,經說歎未曾有,玄義釋之以言讚歎。
讚歎彌陀無如稱名,十七願誓讚名故。論示讚歎行云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故,
韋提讚歎何必餘事,其應稱讚如來名耳,若以無明文猶謂之不者,
且如今經大經品輩,唯開合異,機類是同,今經上中六品,雖不說其稱名,
淨祖依大經上中輩專念明今經六品亦稱名念佛,豈謂是曲會無其文據耶。
韋提稱名其理又爾,更出例證者,如大經會阿難及大眾面見彌陀佛,
經但說阿難西向禮彌陀見彼佛,不言稱名,異譯二本。(大阿彌及覺經)
同說阿難作禮稱名,(南無阿彌陀三那三佛檀)即見彌陀。
此則大經舉禮攝稱,異譯二經從禮開稱,今經坐觀文亦舉禮攝稱。
利益分從禮開口業讚嘆,何謂韋提不稱名耶。
(韋提希夫人因釋尊得見彌陀佛,見佛即是悟無生,佛願力故。
我們眾生,生於此世,聖道難成,因為無佛力之加持故。
我們更應全依淨土教法,因為只有全依阿彌陀佛之願力得成就。
我們當知,現時為減劫時候,人的福報已不如已往的行人,成就難。
已經是離釋尊入滅三千多年了,正法、像法都已過了超過千年,已入末法之期。
不應再依靠,也無法依靠釋尊的加持力了,因為已經沒有了加持力了。
幸好釋尊、阿彌陀佛的法不滅,我們可以依阿彌陀佛的願力成就往生,
成就往生就是成就了生脫死,成就出離三界,出離三界之苦。
往生極樂世界不只是了生脫死,最重要的是,我們可以憑藉佛的願力,
憑藉佛的願力,回入此土,救度、度脫我們的冤親債主,同生極樂。)
非是光臺中見國時得也。
此釋光臺得時之疑。
光臺顯說只依但見,未見正聞說。
故云非時得,非遮光臺聞見密益。(如上引證以具辨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