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曰。上文中說言。見彼國土極妙樂事。
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。此之一義云何通釋。
從得益章指序分中示觀緣文。故云上文。
應時即得無生忍者,若諸師解即得字為已得之義。
今家意為當得之義。今文所設問答義勢。
問從意得。答從當。
問意已言,非是光臺見國時得。
若爾上說,見彼國土心歡喜故,應時即得無生忍,與上相違。
此義云何會通解釋。
答曰。如此義者但是世尊酬前別請舉勸利益方便之由序。
此略釋上示觀文義。(見國心喜,應時得忍。)
如斯義者,指示觀義。
言但是者,簡別之詞,簡非光臺見國時得。
言前別請者,韋提於光臺見彼國時,別請去行以言教我思惟正受,是名別請。
(光臺未得忍,故致此別請。)
利益方便者,指酬彼別請所說正宗十三觀門。
利益之言標弘願之益,方便之言正指觀門。
觀門是入弘願之利益之方便故,名利益方便。
利益之方便,依主立稱。
由緣由也。
序端緒也。
更辨文意,謂,示觀說見國心喜,應時得忍。
如是義者,非說光臺見國時得,但是世尊酬前別請。(教我思惟正受)
舉勸酬請所說利益方便觀門之由序耳。
勿謬謂光臺益焉。
何以得知。次下文中說言。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。
初一句徵問,次下下引證。
徵問意謂,已言。上文見國心喜,應時得忍。
但是舉勸正宗觀門,非光臺時得忍,斯義何以得知,引證文中。
言諸佛者,總指十方,別指釋迦。
言異方便者,異略有二義。
一別意義。此復有二。
一約弘願。超世願功別異諸佛通總誓願故,名為異。
言方便者,此指定散,要門定散能調眾機,令入別異願之善巧方便,故名異方便。
則是依主釋,上言利益方便者是。
二約定散。今經定散是念佛機所受法門,別異他經定散當機各所受法門,
故名異方便,異方便持業釋也。
二異種義。(異類眾多名為異種)謂,以定散異類種種法開示弘願門故,名異方便。
是亦持業釋也。舟讚序曰:
『釋迦如來慈悲父母,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。』便此義也。
言方便者,法華文句有其三釋。
第一釋云:方者法也,便者用也。妙樂記曰:此從字訓。
若以此訓釋今方便,為調眾機令入弘願用定散法,故名方便。
第二釋云:方便者門也,門名能通。妙樂記曰,此從義釋,非關字訓。
若以此文釋今方便,從定散教通入弘願,爾則定散是能通門,故名方便。
彼第三釋非今文意,楷取會之,見者思之。
又此二句,(有異方便令汝得見。)含隱顯之義。
隱則光臺已見依正,聞異方便,得心見益,名有異方便令汝得見。
約顯說義,唯依但見,未聞異方便教故,不得心見益。
是以告言,有異方便令汝得見。
意謂,如來有異方便,當說之令汝得心見益也。
今約顯說,下釋可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