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是繼續上次那個題目,從《金剛經》談到《無量壽經》。
也就是上次提出來的「般若為導、淨土為歸」。
我們要依靠般若作為我們導航的方向,引導我們,把我們帶到哪里去呢?
我們還是以淨土作為歸宿。
所以我們就從這《金剛經》談到《無量壽經》。
《金剛經》的經題是「金剛般若波羅蜜」。
這個「般若」,沒有適當的中國字可以翻,因此就翻譯了它的音,而沒有翻譯它的意思。
這是古時候譯經家的一種規定。
咱們國家沒有適當的名詞恰好跟這個「般若」一樣,但是這個音有點走了樣,注了這個音,這個音還是接近的。
要是翻譯了意思,就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有的翻譯的是音,有的翻譯的是意思。
「般若」就是音。
因為我們中國沒有適當的字相當於「般若」,勉強叫做智慧。
這很容易混,因此就需要「般若」翻成中國的意思,就是深智慧或者大智慧,以區別於咱們一般所謂的智慧。
尤其是要區別於咱們所謂的世智辯聰,這兩個詞的意思恰恰有天淵之別。
我們如果把世智辯聰當作了般若,那就是禪宗的話:「把驢鞍橋當作阿爹的下巴頜(鎧Kai)了」。
那個橋跟下巴頜沒有共同之處,如果把般若體會成世間的學問、世間的聰明能幹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
因為世智辯聰是佛教所講的「八難」之一。
學佛是有八種人是很困難學的:聾子、瞎子、啞巴......。
啞巴,他就不能問話;如聾如盲,他就看不見、聽不見。
還有神經病等都屬於「八難」之一。
這個世智辯聰是跟「八難」並列的。
我們有的時候常常不知道,有的人還以此自負,不知道這是一種缺點。
所謂「般若」既不是我們所說的智慧,也不是指學問,而是一個大智慧,極深的智慧。
「六度波羅蜜」裏頭前五度—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。
如果只是這前五度而沒有般若的話,不能稱為「波羅蜜」。
你只是布施,就是布施,不能成「布施波羅蜜」。
忍辱,只是忍辱,而不能成為「忍辱波羅蜜」..... 。
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呢?
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「彼岸到」。
外國文法是倒過來說的,咱們的話就是「到彼岸」。
眾生生生死死輪迴不斷,這生死是一岸。我們在這岸裏頭,八寶山一燒,又不知驢胎馬腹哪里去了,輪迴不休。
現在大量的科學研究,證明這種輪迴是事實!
很多人都記得他前生的事情,還出了大量專書,是外國人寫的書。
生死這一岸是可怕的,我們死是很苦的,這個死是無窮盡的死。
一個人說:「我難過的要死」,那就是用這個「死」來形容難過到極點了。
這個死是極難過的,如果只死一回就空了,這事情也好辦了,但是這種死是無窮盡的。
而且這「六道」裏頭還有「三惡道」,「三惡道」苦趣的時間就更長了,三途一報就是五千劫呀!
釋迦牟尼佛修精舍的時候,很多大阿羅漢看見螞蟻就哭了。
因為前一個佛在這說法,這些螞蟻當時就是螞蟻,它們一直到現在還是螞蟻。
你看前一個佛過後,另一個佛出世得多少年時間呀!
可它們還是螞蟻。
所以墮入這種惡趣就很難得再從這惡趣裏頭出來呀!
因為它結的緣只是這個緣,它思想裏頭只是這個東西,它就出不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