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A) 蓮如上人說:「在佛法上,想將自己的功德迴向給他人的這種想法,應該要捨棄。
這是一種想傚仿佛,以討佛高興的心。
在佛法上,任何的功德行為,都應該視為是報恩行。」
(B) 蓮如上人指出來,「佛法教導我們,自力迴向的計度之心是不好的。
在法上,我們所做的每一個事,都是出於感恩之心,而不是有條件的。」
淨土法門稱為「不回向法門」,為什麼?此法門是佛方、法方的攝取,完全是法方的力。
在《歎異鈔》後序有一段話,講法然上人的門徒們對信心的爭議,法然上人的解讀:
源空信心,如來所賜;善信信心,亦如來所賜,是故一也。
別具信心之人,將往之淨土,恐非源空將往之淨土。
「別具信心」之人,就是指自己發「三心」,或是自己建立起自己的「信心」的人。
法然上人指出,那些人自己發心,自己成就信心的,所將往的不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
所以是佛所賜的信心,領納佛所賜的信心,成就此者,即為佛所攝取不捨,即得往生。
這一點是每一位念佛人應當有的,已獲信者當然知道,未獲信者更需明白這一點。
蓮如上人對念佛人,對有心於淨土法門者,也對一般學佛者的這一段話:
「在佛法上,想將自己的功德迴向給他人的這種想法,應該要捨棄。」
這一段話,對已經獲信的行者,當然是無庸置疑,就是這樣的信入,如果不是就有問題。
對於享用念佛來成就往生,或是求願往生,乃至有心於淨土法門者,這是必修課。
對於學佛的人,有些許的奇怪,但是這是正確的,無論是念佛或者學佛,都應當如是。
說它有些奇怪,因為學佛者,基本是以佛所教、所傳之法,依教法休習、修行而入道。
這些學佛者,他們依仗自己之力,學習佛教,佛的教法,可能會有些功用,
這是他們自己能力所成,所以這修行有功,功德應屬於自己,自己可以自由回向此功德。
但是我們從《楞伽經》佛所說的話:一切菩薩、阿羅漢及天人,有神通及辯才無礙,
乃因為有佛的加持力及灌頂力故,若無佛的力量,一切菩薩、阿羅漢及天人如同凡夫。
很清楚的,縱使你修的是自力行,若果有些許之成就等,都是佛力所成就,非己力也。
既然都不是自己所能,自己所有,你能夠把佛的所有、財物、功德,說是自己的做迴向。
要認清自己,所以蓮如上人要人,應當捨棄這一種的心態,讓自己更踏實一些做自己。
那些回向事情,是佛的工作,蓮如上人說,我們如果這麼做,是想討佛的歡心不必要的。
想要仿效佛,就好好的信入佛的本願,這樣的話佛會更高興,而你也成就即得往生。
我們念佛,這念佛的心態,是要感謝佛的救度,因為我們已經為佛所救度,當念佛時。
你把佛的名號,作為積功累德的工具,作為你功德之本,認為念了佛就有了念佛功德。
有了念佛的功德,這是我的,這是個人的計度,成也不好,失也不利,有礙信心的成就。
坦白來講,今天你能夠念佛,是佛所賜,今天你能夠修行佛法,是佛的願力所成就你的。
都在佛的願力之中,因人而異,適合修行佛法,參悟禪機,都是在佛的願力安排之下。
既然都在佛的願力之下,一切都是佛所賜,那來自己的功德,又拿甚麼去做回向?
安安分份的,做當下的你自己,好好的來感念佛恩,做一個佛的乖兒子,這是正途。
還有,現在是末法、法滅時期,釋尊的加持力已經沒了,只能全依阿彌陀佛的願力。
如果有心於出離三界者,不管你現在修何種的法,你認為都有成就,都應全依佛願,
就是只能依仗阿彌陀佛的願力,這點一定要認知,放下自力,信入佛願、淨土一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