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身住著眼耳鼻舌身意六賊,能奪善心,這是淨土(自力)諸行中的情況。
但念佛就不一樣了。因為透過念佛而得佛智之心,貪瞋痴煩惱剎那而滅。
故善導大師的《觀經四帖疏》曰:
「貪瞋煩惱中,能生清淨願往生心。」
(散善義)《正信偈》則言:
「譬如日光覆雲霧,雲霧之下明無闇。」
有六根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」,六根有如鏡子,如實照見事物。
有六識「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。」分別六根所照,而起分別執著。
有六塵「色塵、聲塵、香塵、味塵、觸塵、法塵。」為六根所對,因識之執著而有別。
六根有如鏡子,對著六塵,在鏡子前面,站著的是一位美女,鏡子顯現的是一位美女。
在鏡子面前站著的是一條豬,鏡子就顯現是一條豬,不會有任何異樣,就是如實照見。
但是在六根和六塵之間,有六識在作用,六識就是會起分別,會執著,這個美那個醜。
美的我喜歡,醜的我不喜歡,因為執著故,有愛有恨,就會起煩惱,很麻煩。
這識也是緣覺所悟的十二因緣之一,起於無明,因一念無明故有行,有行故生識而名色。
十二因緣的最後是老死,在之前是生,所以是橫跨兩世及未來是之生生死死,無止境之。
這一念無明起,所緣的行事無明行,因此識就會起作用,就會墮入胎中而有以後的一切。
名色就是因識起分別起愛欲,因而墮入母親的胎宮、子宮中,因只有一點無能名故名。
有了名色後,就會發展出六根,稱為六處,有了六根就有觸摸的感和受,因受生愛,
有了愛憎,就有想要的,有愛的就會取為,更成為所有,有了所有就會因此生生不息。
有生就有老死,就這樣的,在六道輪迴,沒有出期,又無法自己出離,受苦無盡。
一部《首楞嚴經》是因為阿難尊者,為化緣故入淫室,為摩登伽女所迷而講出的。
講捨識用根,捨棄那分別執著的識,回歸那清淨無染的根,根、塵本來就是無分別的。
蓮如上人因此說,這六賊,指的是六識,那個分別執著,干擾我麼本來清靜的佛性、根。
這是對自力的修行者,當然更包括用自力心行來念佛,以求佛的救度,而得以往生者。
這樣的修行方式,首先他們必須嚴加控管他們的意識心,就是控管他們的六根門頭。
所以就像儒家所主張的:非禮莫視,非禮莫聽,非禮莫言,更有非禮莫行。
這是管控著六根,但是如上面所說,六根有如鏡子,本身是不起作用的,是意識作用。
這識很難控制,不然的話,眾生就不會沉淪於五道,而求出無門,痛苦萬端而無解。
你說我就不看、不聽、不說那些會影響我修行的事,那就沒事了嗎?還沒有,有意識在。
這知見也是意識,左右著我們的修行的格局,有甚麼樣的知見,就可能成就甚麼格局。
修行人要觀行:慈悲喜捨。此四稱為四無量心,《大智度論》稱此是觀而非是行。
這四者前面三者很容易懂,但是捨就很容易誤解,大家都認為捨就是捨錢財等。
更有人進一步說捨命也是,但是最重要的是捨見,這個見最難捨了,眾生會如此也因此。
所謂「捨生容易捨見難」,歷史上可以看到,如尼祿殺基督徒,只要他們承認自己不是,
就可以不殺他們,但是他們都欣然赴死,因為他們不能夠失去對基督的信念,這是知見。
但是要明白,知見有層次,有高低,佛法將之分為小始終頓圓,由小成知見至圓教。
小教或小乘教,最高的見解是成就阿羅漢,不承認他方有佛,所見的世界就是這世界,
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其他的佛世界,因為修為知見上,看不見所以不承認。
要修行要依四聖諦,苦集滅道,認為眾生是集一切苦,要離苦就要修道以滅之。
認為這世界是無常,是不樂的,因此要修無我,觀一切不淨,與涅槃境界正好相反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