蓮如上人說:信心一念發起時,往生便決定。
至於救度是否在罪消之後,這是阿彌陀如來的事,
我們在這裡討論自己的罪業是無有益處的。
與我們真正有關的,阿彌陀佛救度一切歸靠者。
是說帶業往生,或是說要消業後才得以往生,蓮如上人對這個問題,所作的說明。
業這個事情,有的人希望甚麼業都沒有,就是清清淨淨的,可是是一定要這樣嗎?
魚是活在水裡,需要乾淨的水,但是水如果太清,魚又無法生存,因為陽光會傷害魚。
魚需要水裡有草,水面上有樹枝等物可以遮擋陽光,魚也會把水打混阻止陽光直射。
所以說水清則無魚,人如果太清高,也會交不到朋友,不能和他人結緣,度生工作就難。
在釋尊說法度生的期間,釋尊也示現一些業的現象,他的堂弟提婆達多就一直障礙佛。
釋尊也示現三次業報,金鎗、馬麥之報,頭痛三天之報,這都是告訴世人,業報的事。
禪宗也有一則公案,所謂「五百世野狐身」,只因為一句問答,答得不對,所受的報。
有人問說:大修行者,受不受因果。他答說「不受因果」,就此受五百世野狐之報。
所以看見禪師說法,就在問上面的問題,禪師回說:大修行者,不昧因果。
修行人,精進修行,只為求明心見性,只為求了生脫死,只為求得出離三界,不受後有。
但是如果說,修行成就,出離三界,不受後有,就「不受因果」,何來這五百世野狐身。
所以大修行者,成就修行,成就了佛道,因果還是有的,還是要受的,只是不昧因果。
成就的佛道,不是就此享福,就此脫離三界,不再管三界之事,與三界六道脫離。
如果是這樣的話,是自了漢,離成佛還很遠的,成佛的目的就是要度眾生,救度眾生。
菩薩,梵語具言為菩提薩埵,華言覺眾生,又言覺有情,菩薩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
愍物情重,隨類現身,度脫無量有情眾生。
佛家說「佛度有緣人」,眾生要與佛先結緣,才能得到佛的救度,就是要與佛有業在。
所謂有業在,就是要與佛有業報因緣,這裡的業報,不一定是惡業,善業也成。
不只是眾生要跟佛結緣,可以蒙佛的救度,佛也要和眾生結緣,不然是度不到眾生的。
很清楚,把業障、業緣都消了,清潔了,與一切眾生都無緣了,那你往生後成佛後如何。
沒有了業緣,與一切眾生都無緣了,「佛度有緣人」的有緣人又在那裡,空話。
成佛要發四弘誓願,有一願是,眾生無邊誓願度。你與眾生都無業緣了,如何成就此願。
佛教以蓮花為表徵,表示出汙泥而不染,因多果多,因果同時。
蓮花要生長在有水的低地,高高的山上是長不出蓮花的,表示佛要在度眾生中成佛。
佛家說:「百年修得同船渡,千年修得共枕眠。」表示這因緣的珍貴,不可忽視。
菩薩度眾生有四攝法,所謂「布施攝、愛語攝、利行攝、同事攝。」
不只要以財法利益眾生,還要因眾生的根性,隨眾生所樂,即分形示現,和眾生同其所,
和眾生一起行作,使眾生各霑利益,而因此得以生親愛心,而能依附受道,攝受之。
我一位很要好的朋友,最常跟我講,要能夠成為真正的戰友,要「誠懇作伙」台語發音。
要能混在一起,同甘共苦也好,相濡以沫也是,就是培養出革命情感,互相默契。
菩薩度眾生,眾生不是那些清清高高,不食人間煙火的,那些不用菩薩度,他們自己會。
要度的眾生是在汙泥中的,在受苦掙扎的,是要打打殺殺,是要為惡難得為善的。
這些苦眾生是菩薩要度的,他們在受苦中,每天為生活打抨,多一個人是多一分力量。
就要跟他們打打殺殺,或是偷搶蒙混,才能和他們交心,也有機會成為他們的朋友。
成了朋友後,才有機會影響他們,慢慢才能把他們帶出苦境,使他們向善,成就度脫。
不是怕業隨身,業本來就是無時無刻不在的,要關注的是阿彌陀佛的救度,成就與否。
當「南無阿彌陀佛」佛的名號,從行者口中稱言出來,行者應當感念佛恩,佛的思念。
稱佛名號,就只要感佛恩則可,佛經上所說,「消多少劫之業報」,不用太在乎。
法然上人稱,觀「佛告阿難,汝好持是語,持是語即是持無量壽佛名。」
當知,定善十三觀,及散善三觀,是因廢而說,此語是因立而說。應以持名為要。
「信心一念發起時,往生便決定。」這一信心必須堅定信入,其他的事,業消不消,
不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應當去考慮煩惱的,這些事是阿彌陀佛的事,並且早已解決。
只問我「往生信心決定否」,不須煩惱「業障消不消」、「帶業或消業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