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40 言念佛者,不限於口稱  南無阿隬陀佛。

  阿隬陀佛之功德,自十劫正覺之剎那,即成入「南無」歸命之機,

  如此發起信心,言念佛也。

  卻說,領解此意,現於口業,言  南無阿彌陀佛也。

以後承前之標而釋,於中此文為略示,

後段自「此佛之心者」以下為廣顯也((41)-(58)

言念佛三昧者:通涉於「信」與「行」,今略此而釋。

夫言念佛之名目者,即是稱念佛名、口稱名號之謂也。

名目雖然,今言念佛三昧者不但口稱名號之謂,於「與名義相應」之義,

心先了知,其了知之信,全然露現於口業者,今之念佛三昧也。

(《往生論》云:

 『稱彼如來名,如彼如來光明智相,如彼名義,欲如實修行相應故。』

 曇鸞大師註之《往生論註》解釋云:

 『稱彼如來名者,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,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。

  佛光明是智慧相也,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,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。乃至,

  如彼名義,欲如實修行相應者,彼無礙光如來名號,能破眾生一切無明。

  能滿眾生一切志願,然有稱名憶念,而無明猶在,而不滿所願者,何者。

  由不如實修行,與名義不相應故也。云何為不如實修行,與名義不相應。

  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,是為物身。又有三種不相應。

  一者信心不淳,若存若亡故。

  二者信心不一,無決定故。

  三者信心不相續,餘念閒故。

  此三句展轉相成,以信心不淳,故無決定,無決定故,念不相續。

  亦可念不相續,故不得決定信,不得決定信,故心不淳。

  與此相違,名與實修行相應。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。』

 稱佛名,不但是口稱佛名,心裡也應了了分明,所稱之佛名之意義。

 則口稱與心念相符,名實相符,則能招心念所要之事。

 如瓦匠在屋頂修屋頂,缺瓦刀,心想的是瓦刀,叫下面的人送瓦片上來。

 底下的助手應聲送上瓦片,並不是你心想要的瓦刀,因名與實不相符故。

 假如缺的是瓦刀,口中喊的也是瓦刀,當然送上來的也是你要的瓦刀。

 因為所要名稱與實際喊出來的相同,所以所招來的物也相符合。

 故此曇鸞大師解釋天親菩薩的與名義相應,稱有三種不相應,應知。

 今稱佛名,心裡想的應與佛名號相應的佛德,無量光、無量壽。

 你口稱佛名,心裡想著不是佛德,這信心就不淳了。

 信心不淳,當然招感的不是心裡想的,所以決定的就不一樣。

 不一樣,就會有意見,就會更亂,這樣念佛怎能招佛德。

 無法招佛德,如何能得到佛所賜的信心。

 所以天親菩薩建論的一開頭就稱一心:

 『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國』

 在此的一心,是天親菩薩自己督促自己的用語。

 表達自己的決心,念無礙光如來,願生安樂國,其心心相續,無他想閒雜。

 以天親菩薩的程度,建論還得先稱世尊,祈佛之加被,況我等更應如此。)

不限於口稱者:

信托而稱之「如實稱名」者固無可嫌,然了解做侷限於稱名為念佛三昧者非故;

今揀此,以阿彌陀佛「覺體之功德」為南無歸命之眾生所有,

而順六字名號之義領解之處,即言念佛也。

(領解六字名號之義,即是念佛,而非口稱名號才是念佛。

 口稱名號,而心不明白佛德發起之意義,無法領解佛願之大意。

 有如鸚鵡學人說話,但學其聲音,而不明白其真義。

 縱使蒙佛救度,往生極樂,仍然得於疑城胎宮,五百年不能見佛,無得知菩薩法式。

 因為疑惑、無智慧所致,故此再勸行者『一心』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