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音響順忍位元,在地前。唯無生位,在地上,故不可配仁王五忍也。

願文梵響記以為華嚴十忍中,之初三忍,而依大論釋云。

又音響忍(緣教無生忍),聞諸法實相,信受猶在散心,若得禪定,即時得柔順忍,

(緣觀無生忍)未斷法愛故或生著心,是若常修習此柔順忍增長故,

斷法愛得無生忍。(證理無生忍)此依大論。經橫豎無礙明,論以次第明。(文)

此解可以依用矣。(已上)

今解,約二十九種門從果向因故不有三忍相,雖曰三忍,唯是一忍,

故不妨一忍有三相,若約化土,則如諸師解釋,或在地前或在地上。

依《般舟讚》意第一,第二在地前,第三忍在地上也。

要解雲:問:願有見道場樹願,有得三法忍願,今何合為一?

答:非願成就文,唯以見樹為得忍緣也,四十八願互相助具四十八德。

雖各具,而於中有本末親踈,有親真土者,有親化土者,本末可知,得三法忍忍,

願成就文在下卷。

明文曰:其鈍根者,成就二忍,其利根者,得無生忍。(文)

意謂,此文顯見道場樹願成就,其說三法忍者,顯其道樹益耳。得三法忍,

願成就文,在于下其釋太有旨焉。

渧記云:下卷其鈍根者,等文非必為得三法忍願成就,何者願文既曰即得,

乃知聞名剎那,同時得三忍也。

然下卷文,乃彼土所得而隨根利鈍三忍有異,故私按今此見樹得忍文,

乃是第二十八見道場樹願成就,而下卷文,亦二十八願成就也,何者願文所謂,

國中菩薩,乃至少功德者,化土菩薩,未得初地,無生忍者,名小行菩薩。

乃至言含之,未得二忍(音響、柔順)名少功德者,然其小行菩薩,乃利根人,

故見道樹得初地無生忍,少功德鈍根人,見樹成就二忍。

故說其鈍根者,成就二忍等,應是亦見樹之益也。乃至今此見樹得忍文,

亦與下卷文,相映成義,謂彼國人天者,地前小行,及少功德菩薩也,見樹者,

得三法忍等者,小行菩薩,見樹得初地無生忍。少功德菩薩,見樹得二忍云云

今謂,下卷文非得三法忍願成就等甚非也,彼局即得之言,執同時三忍故云:爾。

他所不許,只自己陋見而已。

如上所辨,又私解中,小行菩薩,與少功德分利鈍。

小行菩薩含,乃至言者鑿解之甚而已。

五結德歸願力

此皆無量壽佛,威神力故,本願力故,滿足願故,明了願故,堅固願故,

究竟願故。

唐譯云:此皆無量壽佛,本願威神力所加,乃往修靜慮無比喻故。

(往昔所修大定所成故)無缺減故。(智定相應無所缺少)善修習故。

(滿足五劫思惟修習)善攝受故。(諸佛土中嚴淨之事悉攝受)善成就故。

(悲智雙現前二利皆究竟故)此就定行明之。

宋譯云:如是佛剎華果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,皆是彼佛過去大願之所攝受。(文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