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淨影科云:下明眾生得忍所由,憬興威神力故句,屬上明神力得忍。次本願力故,

下明願力獲利合二,明智力得忍。故此亦為得忍所由也。

望西、略箋、梵響、要解並依淨影以為得忍由。

會疏獨不局為得忍由。總為感成道樹之由。科云結歸願力。貫思從之。

會疏云:此文親結道樹及得忍所因,通結上下所說,依正身土攝化利生大歸,

故云此皆等。(文)

今按如來會明所由者二處:一約道樹即此文也,一下卷(九右)於供佛處明之。

由此通前後諸莊嚴事尤顯然也。

淨影云:威神力故者由彼如來,現在威力故獲三忍。

本願等者,由其過去本願之力,故獲三忍,本願是總,餘四是別,滿足願者,

願心圓備。明了願者,求心顯著。堅固願者,緣不能壞。究竟願者,終成不退。

以此願故,生彼國者,悉得三忍。(文)

憬興云:本願者,即往誓願之力也,(對現在神力云往昔本願力。此依淨影。)

他方菩薩得名,況復自土(為總句故有此文,此為第四十八願意。)願無缺故滿足。

求之不虗故明了。緣不能壞故堅固。願必遂果故究竟等。(行卷引之)

法位、玄一、義寂等雖有少異。而大率不出影、興二師,之釋。

如望西五(三十七)出之。

鸞師本偈為樹德所由故云,此樹威德所由來,皆是如來,五種力,神力本願,

及滿足明了堅固究竟願,慈悲方便不可稱,歸命稽首真無量。(文)

此意六力要攝,不過因果二力,開本願因力,為四力故云五種力。

《論註》云: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,今日阿彌陀如來,自在神力等,亦同之。

問:此六句行卷(二十七)因引興釋。而舉此經文,此似約真土。

又化土卷全引六句,屬前次第證入文,此約化土為是真土耶,為是化土耶?

答:有說此通真化二土,約少功德者,往生則化土,約多功德者,往生則真土也。

此義不然。今此中約佛德,何得約往生而釋乎。

有說云:行卷引興此釋。雖隨宜引,亦不無義,道樹屬化得忍即真也。(梵響)

此義末詳,得忍若必真者,觀經上品,得無生忍亦應是真,彼既不然此何然也,

行卷雖引本願力已下釋,而不引得忍,思之。(渧記破的中)

今私按行卷非以此經證真土,取興本願力之釋,轉用以易往之義,何者興釋云:

本願者,即往誓願之力,往者往昔本願,對今日神力故,然行卷轉為往生之義,

點云即往誓願力。此乃成誓願之力故易往生也。

又化土卷引此文者彰此慈悲方便力,使化土者,從化入真之義,故引及此文也。

由此言之,本願力者,或為四十八願,(會疏、渧記)或舉總顯別,

別者興師指第四十八願。(了慧)

或指道場樹願,與得三法忍願。(略箋、要解)

今謂,其佛本願力文,豈指餘願,但是第十八願,今文可準知。

又淨影、憬興等諸師,皆釋此六句,多就佛自德解之。

今不然,由因願果力,使從假入真,故就利他解之。

謂威神力者,指正覺阿彌陀自在神力也。

本願力者,法藏菩薩,大願業力。此總餘四是別。本願者,即第十八願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