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明近緣。眾生願見佛,佛即應念現在目前,(末俗誰見佛,謂見有二種。
一者眼見,觀行既成,眼見佛身,名為眼見。二者心見,深信近緣,作見佛想,
名為心見。是弘願益,今聞正意。如散善緣記廣引證明之。)故名近緣也。
三明增上緣。眾生稱念,即除多劫罪。(歸命稱念,即時滅除生死罪根,故云即除。)
命欲終時,佛與聖眾自來迎接。(問平生蒙近緣,何云臨終迎接。答六要鈔新本云,
佛菩薩雖常在眼前,煩惱障蔽不能見,而臨終時,近緣相現說為來迎,非初來迎。)
諸邪業繫,(外障名諸邪,內障稱業繫。既云即除,何云業繫,謂生死障雖即時已除,
而枝末惑業續起至臨終,喻之水火直接西岸。)無能障者,故名增上緣也。
二釋疑難。
問:下文云,以見諸佛故,名念佛三昧。諸師依此文,為觀行念佛,光攝觀念人。
其文義為之明鏡,而今為說稱念,有何故也。
答:此義者,楷定根基,若昧此旨,眾義盡乖。雖前數辨,而更為解。
直據經文,論有三由。
一彌陀本願故。謂佛選捨觀念,選取稱念,為本願行,何還謂之觀行念佛。
又前說華座云願力所成,華座既爾,佛身及光亦即第十八願所成。
故論判云願心莊嚴。酬因身光所攝,明知稱念眾生,若還攝取觀念眾生,
可謂因果不相應矣。
二觀佛終歸故。經云,觀佛身故亦見佛心,佛心者大慈悲是,以無緣慈,
攝諸眾生。初一句明觀念成就,亦見下明見弘願益。觀念成者見弘願益,
終歸稱念,理在絕言。是以論主論長行首標。言云何觀云何生信心。
乃一一觀依報十七種莊嚴德,示見弘願益自歸念佛云:故我願生彼,
阿彌陀佛國。(論註下云:觀十七種莊嚴成就,能生真實淨信。)
又觀正報八種功德,特見本願不虛作德。(此指地十八願功德,論云:
何者莊嚴不虛作主持功德成就。偈言,觀佛本願力,遇無空過者,
能令速滿足,功德大寶海故。)自歸第十八願念佛。偈言:一心歸命者是。
又如觀念門引般舟經明,跋陀和四眾長作是念(般舟三昧觀念)時,得見彌陀佛。
問曰,持何法得生此國,彌陀報言,欲來生者,當念我名莫有休息。
觀念利益終歸稱念,故釋念佛為稱念也。
三釋迦勸持故。流通結勸文云:佛告阿難,汝好持是語,(告阿難,持正宗定散。)
持是語者,(牒前起下)即是持無量壽佛名。持名二字一經肝心,
顯示第十八願極致,若勸言持身者,還濫定善觀佛,(佛身觀念所見境故。)
故簡之言名,明稱名念佛。若勸言稱名者,猶濫自力口稱,故簡之言持。
(小本勸言,執持名號。大本流通,勸言信樂受持。)顯弘願信心,
此則釋迦結觀佛極,勸以本願稱名念佛,十方諸佛不讚觀佛,簡偏舌證,
稱名念佛,故釋念佛以為稱念。他經念佛多指觀佛,今經唸佛特指稱念。
依是推之,明觀名文,應言以見諸佛故名觀佛三昧。然結言故名念佛三昧者,
示從觀佛終入弘願念佛三昧,良以彌陀本願行故。選擇集云:
然世人若樂觀佛等,不修念佛,非是遠乖彌陀本願,亦是近違釋迦付屬。
明觀身別相光益有緣
觀身別相,對前科言總觀身相,前後互顯。
若對前言總觀,念科應言別觀,總觀別觀約能觀智。
(前總略觀毫眼等相,故名總觀。今別廣觀,相好光明,故名別觀。)
若對今言別相,前科應言總相。
總相別相,約所觀境。
謂前所觀毫眼等相,未異諸佛,通總身相,故名總相。
今此所觀相好光明,能攝一切念佛眾生,是酬別願因之身相,永異諸佛,故名別相。
(舉相攝好,以明身相。)
益有緣者,謂能攝取利益念佛有緣眾生。(念佛眾生能有三緣,故名有緣,如下所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