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世間的東西,人會生膩;但能成佛的歡喜,和對彌陀御恩的慶喜,不會令人生厭。
大火不能燒的至寶,是『南無阿彌陀佛』。
阿彌陀佛廣大的慈悲極殊勝。只是看到獲信者,就會讓我們覺得很尊貴,
會看到彌陀慈悲在他身上的作用。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解釋,為什麼稱西方淨土為極樂世界,經說:
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,其國眾生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。
先把不會生膩的極樂世界放在前面,會生膩也是苦,好好的事情,多做幾次會生膩。
喜歡的美食,最美味的是第一口,再傳神一點,美食端上桌,色香味俱全,那時的心境。
有一個形容詞,形容這個現象:「買不如偷,偷不如偷不得。」那種看到還沒吃到,
假如是要給不給的,讓你又愛又急,這美味更是更上一層,這是人性,可憐的人性。
但是很容易地擁有,山珍海味的,天天吃也會吃膩,就沒有了喜好了,食而無味了。
食而無味可能還好,怕的是下次你看到都會怕,從原本喜愛,轉變成痛苦的怨惡。
這是人的無常所顯現,喜歡的,多了就會膩,所以佛要我們出離,出離於這無常的世界。
極樂世界沒有這種困擾,就以飲食這一項來說,《無量壽經》是這樣的解說的:
若欲食時,七寶鉢器,自然在前。…。百味飲食,自然盈滿,雖有此食,實無食者,
但見色聞香,以意為食,自然飽滿。身心柔軟,無所味著,事已化去,食致復現。
和娑婆世界不同,在娑婆世界,人只有一個胃,所能裝的食物有限,但是心的慾望無窮。
以有限的身體,要去接納那無窮無盡的慾望,本身就是一種苦,一種不可能的接納苦。
極樂世界的眾生,心想欲食,自然的,各種的食物,都在眼前呈現,都是自然而然來,
吃飽了,自然而然的化去,不像我們世間,要吃一頓飯,要精心用心的去料理。
要花很多的時間精力,吃飽了,善後工作更多,廚房要清理乾淨,碗盤等要清理。
極樂世界就不一樣,自然來自然去,不需要烹煮,不需要清理善後,省事又不用費心。
煮了一大堆,有可能不合胃口的,或者樣樣可口,吃又無法全吃下,吃多了不舒服。
極樂世界沒有這些的問題,百味飲食,但見色聞香,以意為食,就自然飽滿了。
沒有那種不合胃口,太多吃不下,硬吃了胃又不舒服,等等的無奈現象。
眾生有八種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怨憎會苦,求不得苦,愛別離苦及五陰熾盛苦。
這些的苦,在極樂世界都不存在,沒有各種的苦惱,甚至連名字都沒有,如經說:
無復貪、恚、愚痴、苦惱之患。欲壽一劫、百劫、千億萬劫,自在隨意,皆可得之。
極樂世界沒有諸苦,壽命可隨自己的意願,可長可短,隨意自在。
又無量壽佛,壽命長久,不可稱計。…聲聞菩薩,天人之眾,壽命長短,亦復如是。
無有三塗,苦難之名,但有自然,快樂之音。是故其國,名曰安樂。
彼佛國土,清淨安穩,微妙快樂,次於無為,泥洹之道。
其諸聲聞、菩薩、天人,智慧高明,神通洞達,咸同一類,形無異狀,但因順餘方,
故有天人之名。顏貌端正超世稀有,容色微妙非天非人,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。
無量壽佛之名是因壽命無量故名,今天極樂世界之聲聞菩薩及天人,壽命長短同於佛。
又聲聞菩薩及天人,何故能如自己所願而壽命短,當如第二十二願,為度眾生故。
集上所述,極樂世界殊勝無上,是我們生於此穢土,一切不自在的眾生應往生處。
應當信知,我們信佛的願力,即得蒙願力所攝取不捨,即得成就往生,歡樂無上。
物にあくことはあれども、仏に成ることと弥陀の御恩を喜ぶとは、
あきたることはなし。焼くとも失せもせぬ重宝は、南無阿弥陀仏なり。
しかれば、弥陀の広大の御慈悲殊勝なり。信ある人を見るさへたふとし。
よくよくの御慈悲なりと[云々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