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8言念佛者念此理,言行者歡喜此而恭敬稱禮念。

  故佛之正覺與眾生之行,一體不離也。

  言親者尚疏,言近者尚遠。

  當知於一體之中,論能念所念也。

此一段,前引真身觀之釋以來((50)-(57))之結成也。

言彼此三業不相捨離者:

就眾生與佛且分之上而言,剋實言者,彼此機法不二一體也。

念此理者「信」也,歡喜此禮拜恭敬者「行」也。

絲毫不顧自己之善惡,只乘托法體願行之威力,專渴仰其深重之恩德者,

佛之正覺與眾生之行全成一體不離故,有言親猶疏,言近猶遠之感也。

且分佛眾生之別,言親言近,親與近所詮者,其實在於機法一體之上,強分能所而論也。

親與近之語者,出於前引善導大師之攝取釋,親緣近緣之語也。

(法然聖人之《念佛法語》有這樣的話:

 『人皆以為臨終正念故來迎也,法然不爾,臨終正念者,依佛之來迎也。

  是故《稱讚淨土經》言:「慈悲加佑,令心不亂。」

  信本願而念佛之人,不可懷疑臨終正念,

  佛之來迎,正為臨終正念,是故應當,常勤念佛。』

 法然聖人引經說,臨終能正念,是因為佛的慈悲加佑,令心不亂。

 聖道門,教人念佛,教人念佛要先念到一心不亂,才有保握往生。

 當然有可能經沒有讀透,才會不明佛的慈悲所在,硬性要自己一心不亂。

 相信本願的念佛行者,只要信依彌陀本願而不疑則可,往生必定。

 『念佛行者,彌陀如來、觀音、勢至等,常來守護,如影隨形,不暫捨離,餘行不然。

  又,念佛行者,捨命以後,決定往生極樂世界,餘行不定。

  運念于帷帳之內,決證于塵剎之外,其不如念佛。』

 念佛行者,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常加護持,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就。

 其餘行者,沒有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,而且去本師釋迦牟尼佛已遠,故無加持力。

 念佛行者,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眾,持蓮華座來迎行者,此佛願故。

 諸餘行者,各憑自己的修持,依各自的業力,往生各自之趣,無佛加持力故。

 故念佛行者,雖無諸聖道行者,必須要行諸行,戒、定、慧皆具。

 但於念念於心中,得蒙佛之加持,其西方淨土已成,往生已就而安心。

 而諸行之行者,時時得具足戒、定、慧,一時不感有所鬆懈,但後生一事不明。

 『念佛草庵雖隘,而恆沙聖眾雲集,同庵羅園之華座;

  三昧道場雖狹,而無數賢聖側塞,等靈鷲山之苔筵。

  十萬意剎,宛如咫尺;容膝丈室,怡如太虛。

  若人不念佛,則恆沙聖眾,一個不接;無數化佛,一佛不來。

  念與不念,得失天淵,行者應知。』

 念佛行是在心不在物質,心量大,道場就大,心一念三千,諸佛菩薩道場顯。

 心念純,極樂世界華座正純,可比美維摩詰居世所請來之法座。

 苔筵,是日本的一種最高級的筵席布置,通常用於茶道的會友。

 在樹林裡,樹與樹間鋪設著苔蘚,樹下的石板步道旁也是鋪滿苔蘚。

 茶道場所就設在這種林園裡,踩著石板,看著滿地的綿綿如地毯的苔蘚。

 優雅不落俗並且充滿了禪意,是茶道中最高級的布置。

 『一期一會,談玄說妙,問釋迦捻華,迦葉微笑義。

  苔筵青茗,賞陶品茶,聞釋尊說法,阿難執持語。』

 人的一生稱為一期,而一會表示這是僅有的一次。

 一生僅有的一次相會,就必須以最高的格調、最美的會場布置相待。

 入念佛三昧,就如同得享與佛同在的靈山的苔筵,聖眾齊聚。

 西方極樂世界,經上說十萬億佛土外,但是我之一念相應即達,佛願力也。

 雖所處的道場,猶如維摩丈室,只有十尺見方,但心包太虛,其大無外。

 這是念佛行者所得到的待遇,一般聖道門行者就沒有這個方便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