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經第一惡中云:聾盲瘖瘂愚癡弊惡等,至經末乃言,其有得聞,彼佛名號等,
其者指物之辭,指五惡人,及十四佛國菩薩,而五惡中,聾盲瘖啞,既有得聞,
彼佛名號,由此思之,娑婆界裡,何無六根益耶?現見世間聾啞之類,
亦有領受深法者,即是道樹妙聲德薰之所致,此亦非凡智所測焉。當知善見藥王,
尚有見聞知益。(華嚴)況復神力本願之所成乎,然則六根益,正廣通無垢剎,
傍通娑婆界,而可得道場難思益,故曰一切皆得等。
畢命為期,六根清徹,不為一切惱患所惱害,故曰至成佛道等也。
偈曰:樹香樹色樹音聲,樹觸樹味及樹法,六情遇者得法忍等。(文)
二正約自國益
阿難,若彼國人天,見此樹者,得三法忍,一者音響忍,二者柔順忍,
三者無生法忍。
前約遍諸佛國,多是功德者,故云甚深法忍。故化土卷略之,今約自國云彼國人天。
此約化土故明次第證入益。故云一者二者三者,此是少功德者,故他方而不得,
其於自國,不得頓入,次第漸入,若配經末文,則六十七億不退諸菩薩,
即上所謂得深法忍,住不退轉人,其小行諸菩薩,及少功德者,
即今次第證入之人是也。
若依鸞師約廿九種門,亦不妨次第證入,從果向因故,其義如本偈中。
今據本書中略之引意,解為化土益,從因向果故,說一者二者三者得忍也,
道樹得益,通真化夫可見。
然渧記;見道場樹益,偏為化土益,未通真土。卻破會疏以為不辨菽麥者不允,
未窺祖釋中略之深旨,局化土益者。鸞師偈約真土,及化土卷中,
略所引云何通釋乎,其不辨菽麥之過,卻歸記者,何不思之甚哉。
得三法忍者,唐譯云:復由見彼菩提樹,故獲三種忍,何等為三,一者隨聲忍,
二者隨順忍,三者無生法忍。(文)宋譯略之。
淨影云:下明忍差別不同,彼國人天,得三忍總以標舉。慧心安法,名之為忍,
忍隨淺深差別為三,次列三名,尋聲悟解,知聲知響,名音響忍三地已還。
捨詮趣實,名柔順忍四五六地,證實離相,名無生忍七地已上。(興破云:
初地已上皆已證實,應無尋聲趣實異故。)
憬興云:有說初在十信,尋聲悟解故,次在三賢伏業惑故,後證實絕相,
故云無生忍,此亦非也。未入十信,若生彼土,不得法忍,違本願故。
今即尋樹音聲,從風而有,有而非實。故得音響忍,柔者,無乖角義,
順者,不違空義。悟境無性,不違於有,而順空故,云柔順忍。
觀於諸法,生絕四句故云無生忍。(法住、大同之。望西云:興不判在何位。
若準上釋應是三賢,委如前引。)
又義寂忍,依華嚴十忍品第一,(隨順音聲忍)第二,(順忍)第三,(無生法忍)
位依仁王五忍。
音響第二信忍,在初二三地,又攝地前伏忍。柔順忍第三忍,在四五六地。
無生忍,即是第四在七八九地,又第十地中寂滅忍。
具如了慧引渧記云:上來諸解中,義寂依十忍品之義,恐符順今文,
其依仁王為地上三忍者,未必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