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心決定的人,為了佛法之緣故,不應太重視己身;
對於佛法的御恩,應常示崇敬、恭敬。
龍樹菩薩一代宗師,不只是禪宗的祖師,更在淨土法門上,有極深入的詮釋及弘推。
在龍樹菩薩所著的《十住毘婆沙論》的第九品〈易行品〉,講菩薩修行方式,說:
行大乘者佛如是說,發願求佛道,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,
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乃久可得。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,
是乃怯弱下劣之言,非是大人志幹之說。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。
佛法有無量門,如世間到有難有易,陸路步行則苦,水道乘船則樂。
菩薩道亦如是,或有勤行精進,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。
發願求佛道,就這麼一點,佛說「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」,這是多難的事。
好了進入佛門,研讀經教,佛家說「教海算沙」,佛法如海,浩瀚無比,海沙也無數。
你進了佛門,有心於佛教,要學佛,就要先學佛法,你一本一本的經讀下去,出不來。
有如在浩瀚的大海,要算大海的沙有多少,一粒一粒的算,沒有出期啊!
我們是凡夫,不能用在世自在王佛前的法藏比丘來自比,說:佛都說了:
譬如大海,一人斗量,經歷劫數,尚可窮底,得其妙寶。
人有至心精進,求道不止,會當剋果,何願不得?
先不要管大海有多大,海水有多少,光講所用的時間,「經歷劫數」,你命有那麼長嗎?
釋尊在介紹阿彌陀佛的前身,當時的法藏比丘不是凡夫人,我們不能用來自比。
這是以佛的眼光來談的,對象也是有成佛的心,也有成佛的能力,發大心的法藏比丘。
凡夫是無法,也不可能達成,光拿著斗去把海水掏光,見底而得到海底的妙寶。
現實的凡夫,發個成佛的願都是難事,有多難,空手舉起三千大千世界,路斷了!
所以佛家說:魚子、菴摩羅花及佛子初發心,都是因多果少。
魚在水裡,它是卵生動物,要延續後代,產了卵後,不可能就在旁邊照護,
又有很多的魚,會以它的魚卵為食物,為了要繁殖,必須要生很多的卵,以免滅絕。
菴摩羅花是一種開很多的花,但是就是無法結成果,只會有那麼一丁點能結成果。
菩薩初發心,就以釋尊成佛說法起,讓多數的眾生知道要發心,所以知道發心的很多。
但是成就的就微乎其微了,我們就以上個世紀的中國地區,幾億的人,經調查得知,
這段期間,得成就者,不到十人,就是說因多果少,發願於佛道者多,成就者稀少。
因此龍樹菩薩說易行之道,乃因聖道難行,雖然當時之徒眾,對此不肯認同,說言:
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,是乃怯弱下劣之言,非是大人志幹之說。
把放下無力的自力,說是怯弱下劣,無疑是為有心於他力之途者,佈下了攔路虎。
在大眾的輕視下,給有心於淨土者,還要用力於念佛,祈能念佛到一心不亂,成自力。
這樣的念佛者,一直的念,就是要念到一心不亂,煩惱著不能達一心,往生就無望。
這樣的念佛,一邊念一邊煩惱,因為無法達到一心不亂,自認無法達到往生,可憐!
這是一大誤區,雖然也知道要求往生,就是被誤導,可憐之至,應當要避免。
放下這些的自力心,不是自力修行才是正途,並且,這條難行道,非是我等之能力。
當放下自力,全依仗佛願力時,佛願力即得攝取我等,我們的往生,即時成就。
太重視自己,把自己看得太重時,會無力、不想、恥於領納佛的願力,那往生就無望了。
要知道,並非我的能力,是佛的願力使然,所以當領納佛願力,信心成就,應感佛恩。
感佛恩,就是要常念佛恩,對佛的救度,在生活上,在行動上表示出來,感謝佛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