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願:無有好醜願,其願文為:
漢譯為第四願:我作佛時,人民有來生我國者,天人、世間人有異者,我不作佛。
吳譯本第九願與第三願合說:使某作佛時,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,
面目皆端正淨潔姝好,悉同一色,都一種類,比如第六天人,得是願乃作佛,
不得是願終不作佛。
唐譯為第四願:若我成佛,國中有情,形貌差別有好醜者,不取正覺。
宋譯本無此願,蓋身金色中含之。
再來講所以得名者,諸弘經註經大德的命名:
一名:令形無好醜。義寂所名。
二名:有情容顏均等無差別願。智光所名。
三名:無好醜別願。慧心(源信僧都)所名。
四名:無有好醜願。淨照、真源、澄憲等師所名。取第四名。
法藏菩薩建立此願的願意:
我們知道,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前發願要救度眾生,請佛為其廣宣經法,經說:
唯然,世尊!我發無上,正覺之心。願佛為我,廣宣經法。我當修行,攝取佛國,
清淨莊嚴,無量妙土。令我於世,速成正覺,拔諸生死,勤苦之本。
法藏比丘在佛前發願,要成正覺,以度脫眾生之苦,祈求佛廣宣經法,佛的答覆是:
世自在王佛語法藏比丘:如所修行,莊嚴佛土,汝自當知。
菩薩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要成佛,通願都要發四弘誓願,所以佛告訴法藏比丘應知。
法藏比丘當然是知道要發願,但是比丘想成就的更大,所以再請佛詳述,經說:
比丘白佛:斯義弘深,非我境界。惟願世尊!廣為敷演,諸佛如來,淨土之行。
我聞此已,當如說修行,成滿所願。
不光是要成佛,是要度盡一切苦眾生,這是大願,是超世大願,所以一定要佛的教導。
世自在王佛知道了法藏比丘,志願深廣,是為了廣度眾生,所以為法藏說經,並且,
為其廣說二百一十一諸佛剎土,天人之善惡,國土之麤妙,並應其心願,悉現前使見。
法藏比丘承佛威德,得見諸佛剎土,見人天善惡,及國土麤妙,了了於心,悉皆覩見。
因此超發無上殊勝大願,於五劫時間,專心致志,思惟攝取,莊嚴佛國,清淨之行。
於諸佛土中,所見諸土,雖然色光同一,然形相或有不同,或有矮陋瘠瘦,
或有大面長身,因此之故,好人高舉,醜婦深嫉,各種惑因之而起,百苦依之狼狽。
所以選捨不同國土,而令形相平等,無有高下之差別,以斷諸或,使百苦不生。
《會疏》說偈云:人天身相同。而經說:咸同一類,形無異狀。此願是必至滅度別相。
《教行信證》證卷引此文,證妙證:謹顯真實證者,則是利他圓滿之妙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