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今經略標現益,結其本意,佛隨時來迎引接行者往生之益。

故般舟讚明觀世音現世利物之本懷云:救苦分身平等化,化得即送彌陀國。

有人念佛修福等,只為求現生之利益,作善得福,現在作改天可得。

或有人雖求來生,但是只祈人天之福報,如有人說,我念一句佛,將來死後,

我在陰間就多得一個元寶,念越多元寶越多,那麼在陰間就不愁吃穿了。

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,有為阿彌陀佛的本願,很是可憐憫。

故一字佛頂輪王經云:亦勿占說他吉凶事,亦勿教他迷禱癡法。

這些非但失去求菩提心之益,(聖道門)於現福亦是少之又少。

當知,南無阿彌陀佛是佛所修而成就的功德,今天迴施給我們,是為我們往生之信。

是佛的功德,占為己有,以經有侵占之嫌,況佛本願是為我們往生用,你不用,

這完全辜負佛的心,如果把這觀念教他人,有扭曲佛本願之行為,其更可怕。

按蘇婆呼童子經上顯示,念誦真言之功德,須專迴向無上菩提,不可必求人天世樂。

經文說:譬如有人耕田種稻,唯求子實不望藁稗,子實成熟收穫子已,

       藁稗不求而自然得,行者欲獲菩提種子功德,不為世樂。求無上菩提以喻其實,

       諸餘世樂喻草稗,不求自獲。

人天果報,無法長久,得後雖享片段之樂,但是造惡易,不是究竟,不應求。

往生極樂,就是於無上菩提已經成就,縱使因為個人之願等,尚未證大菩提。

因願力故,想到十方世界度眾生,於當下,因為佛願故,是披阿彌陀佛的弘誓,

以佛的弘誓為鎧甲,阿彌陀佛隨時保護行者,無論到任何之處,願完即回極樂。

不會因為有成為凡夫,就再次輪迴,佛願往生後,到十方世界,出生何道就如同其道。

經文說:又彼菩薩,乃至成佛,不受惡趣。神通自在,常識宿命。除生他方,

       五濁惡世,示現同彼,如我國也。

極樂世界往生者,到各世界度眾,就示現與該世界的眾生相同,沒有比較高一等。

以相同的身分去度眾,度完後,因為佛願力故,佛馬上接回極樂世界。

二明光照遠近

科釋照二百五十由旬句。

問:觀音不說圓光所照遠近,科何云圓光等不同觀音相耶。

答:觀音觀說光體云百千由旬。既有光體,豈無照用。準觀說圓光體百二十五由旬,

         其用倍照二百五十由旬。則觀音圓光體百千由旬,應其用倍照二百二千由旬。

         此乃二士光照遠近不同之相。科故云爾。

令離三塗得無上力

依今釋意,謂此菩薩於令眾生離三塗之事,得無礙神力,故歎之云得無上力。

座觀之始應聲及現立空,次表急救苦機是其相也。

若依妙宗鈔,應從得還令讀令離三塗得無上力。

彼鈔文云,令三塗人得佛十方。

此義雖通,非今所取。

一明身光總別不同

科釋舉身光明一句。

問:舉身光唯總非別,何分之云總別不同。

答:有解,此唯為取總光而云總別。別是助字,例如次下科照十方國云明光照遠近。

         唯取遠義,近是助字。(傳全同之。議曰,既言總別不同,何例遠近。)

         有解,舉身光明之言自兼總別,身諸毛孔光明是總,八萬四千相好光別。

         今謂,一個舉身光明,義分總別。總照十方世界名總,(文說照十方國又說照一切)

         別照有緣眾生名別。(文說有緣眾生皆悉得見又說令離三塗)

         舉身光明一句兼總別義故云爾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