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不遇善獄火來迎。後逢善故化佛來迎。斯乃皆是彌陀願力故也。
此結佛力滅罪得生,決非宿習大乘之力。
斯乃皆是者,指獄火去化佛來迎。
初不遇善獄火來迎,後逢善故火去佛來,去來皆是佛願力也。
又楷解曰:言皆是者,通指下三品無善人得益。
(此三品人無善,唯知作惡。)
又非唯指下三品益,亦通指前六品及定善門行人得生之益皆由佛力。
序題門云: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,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。
更有二解,如楷所載,恐非文旨,見者擇焉。
下下者。此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。具諸不善。
此人以惡業故定墮地獄多劫無窮。命欲終時。
遇善知識教稱阿彌陀佛勸令往生。此人依教稱佛乘念即生。
對破下下,此先舉文,逆中攝謗,如依文記。(彈憚改及二門記)
言稱佛者,經說十念,今不言十者,示一念亦生。
大經下輩說一念彼佛,是言乘念者。
念謂稱念,即是稱名念佛信心,餘處多言乘佛願力。
今言乘念者,念即佛願力故。
二河譬中以一個白道合念佛信心,言願往生心。
合如來本願,言願力之道。
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沈。由終遇善七寶來迎。
此顯義破,準前可知。
言七寶者,謂七寶華,經說金蓮。
今準諸文說七寶地、七寶樹林、七寶宮殿、七寶池水、七寶蓮華。
其實一寶百千無量數寶,一多七寶互融,隨應而現,隨說無違。
問:當品人至心十念即是弘願他力念佛。(論註無上信心之難,
今家願行具足之釋,起乎至心十念之句。)報佛應來迎,何但遣化耶。
答:有深由,如依文記。
(臨終時能欲此善知識也是大善緣,這也有可能很難求得。
佛是做這個比愈,曾無一善的人,若臨命終時,遇此善知識教。
雖惡業現前,地獄火熱隨時吞失食行者,因苦逼故,善知識教導也無法聽入。
得善知識教導,無法念佛號,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,稱佛名故罪滅得佛救度。
現代的人,因為物欲橫流,所以都在極力的追求最大力益。
不只在家人極力的追求最大力益,出家的人也是如此。
佛堂要大,因為這樣才夠氣派,才能容納更多人來參拜,可以接納更多人。
佛堂要莊嚴,佛像更是重點,極盡可能的百寶莊嚴,不只內,外相更如此。
又是貼金,又是珠寶嚴身,幾近奢華之可能,就是要無與倫比。
其實這些與修行是無干的,佛法是心地法門,這些外相與佛法是無關的。
今天這個寺廟人山人海的,每天都是人,如龍山寺,那又如何?
只是熱鬧一些而已,對了生死一點幫助都沒有,頂多結個善緣。
我們面對的是我們的生死問題,這根任何人都無關,和寺廟甚至佛相更無關。
何不把心收回來,人家熱鬧由他,我自己的生死我必須自己去了。
所謂地獄門中之苦,親如父子都不敢替代,因為其苦無比。
經上說遇善知識開示,教令念南無阿彌陀佛,即得滅罪而蒙佛接引往生。
假若我們福份不夠,因緣不具足,無法有幸得逢善知識來開導。
或是我們的執著心太重,對妻兒、財產太夠於念倦,執著於擁有的一切。
就算有善知識,也誠懇的教導安慰我們,可能我們還是無法消業往生。
我這裡用「消業」兩字,因為是自力行者最在乎的。
你如果自認為一定要「消業」,怕說滿身的業,佛不願接我們,那也無奈。
我不建議等或是一定要有善知識,不是說不要善知識。
是要自己成為自己本人的善知識,就是要心把佛信好,自己先安心。
安心就是信心,對往生安心,就可以無憂無慮的過日子。
當時間到了,此生報盡了,業也現前了,佛來了,不佛時時刻刻在身邊。
佛不會放眼讓你隨業再流轉,因為是你回極樂的日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