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是語已,即時無量壽佛,放大光明,普照一切,諸佛世界,金剛圍山,
須彌山王,大小諸山,一切諸有,皆同一色。
三、彌陀光照中,有法譬合,此初法說也。
吳譯云云。唐譯云云。(舊引)
說是語已者,阿難說願見彼佛語時,不隔時在于此,見彼佛放光。
此明由願力,故應時為現也。如《定善義》云:
二者如彌陀之意,五眼圓照六通自在,觀機可度者,一念之中,無前無後,
身心齊赴等。
今說云即時,蓋亦此意也。無量壽佛,放大光明者,此顯光壽具足覺體。
善導所謂,一坐無移,亦不動,巍巍獨坐,度眾生相也。
唐、宋兩譯,說手掌放光者,手掌有攝持義。
《華手經》,亦云:攝一切善根經故,此乃彰攝取念佛光明也。
(然機法猶雜,不如今譯,法真實純一無雜。)
有判此佛身云即時無量壽佛等者,是淨土須現尊特身云云。
今謂不然,釋云,一坐無移亦不動,徹究後際放身光,但是十劫正覺佛體,
不共諸佛之佛身,豈復望機論,須現不須現之為耶。
龍樹云:無量光明慧,身如真金山,金色妙光明,普流諸世界,隨物示其色等。
豈其尊特身耶?
問:今經放大光明,佛身與觀經住立空中佛身同異云何?
答:按《大》、《觀》二經,說相有七異三同,謂《觀經》二尊二教,
故二尊許應不必同。故《定善義》云:娑婆化主為物,故住想西方。(觀門)
安樂慈尊知情,故則影臨東域(弘願)。
彼經是二尊二教,今經命阿難敬禮,阿難承命禮,彼佛應念,即時放光,
此是二尊一教(是異之一也)。
《觀經》為弘願專心一向機。分身遣化來此,使見兼起九品,來迎之本。
今經十劫正覺,一坐無移,亦不動,尊在彼不來(是異二也)。
又《觀經》明機真實故云:如來別有密意止,立撮即行,不及端坐赴機也。
(此正簡今經端坐佛)今經則明法真實。一切諸佛智慧,唯赴彌陀佛智一法門。
(是異之三)
又《觀經》,二大士,侍立左右,正定業念佛,猶論助伴,今經巍巍端坐獨立,
不見二大士,獨一嘉聲,不藉助業。(是異之四)
又《觀經》,雖言光明熾盛,不可具見,猶存相對門,對諸佛顯光明故。
今經約絕對門,故云:一切所有,皆同一色,豈有所對乎。(是異之五)
又《觀經》,彼佛現時,夫人心開悟忍,此對要門,教生後得忍,以明弘願勝益。
今經唯說阿難,即見無量壽佛。異譯說,即時阿難悉見彼佛菩薩,及其國土己,
心大歡喜等,更不說餘事。(是異之六)
又《觀經》第七觀,住立空中尊,原是從釋迦光臺中,彌陀本國,垂影像子也。
然彌陀本國之中,雖具依正因果等,三種功德,其說未著,今經是根本修多羅故,
具見三種功德,心大歡喜。(是異之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