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五、《心經》是一切眾生出苦慈航

 

這是先師夏蓮老講《心經》時的一句寶貴開示。

現在引用作為本文結語,正是畫龍點晴。

修行無論那一宗,都必須以般若為導引,才能直趨覺岸。

般若有三:

(一)實相是體,

(二)文字是相,

(三)觀照是用。

從文字起觀照,從觀照入實相。

可見從聞法到證果之間,所依的只是般若的照用。

這個照用不是局限於道場佛堂之內。

而是根據自身領會,貫徹到一切日用。

當中,使人們記得、認識、了悟五蘊皆空。

諸法空相,而自然離開罣礙恐怖,顛倒夢想。

自然漸入大覺之路。

 

道理不再多說,只舉一個有趣的事例。

一小則日本的故事,可以做為參考。

結束今天談話。

也就說明我們只要有智慧在心中。

就可以免除很多煩惱。

 

日本有個一休和尚,很小就很聰明。

在他八、九歲時,一天他的師父出去了。

他就在玩,跑到方丈室,看見師兄在那兒哭。

師兄比他大幾歲,哭得很傷心,他說:

「我們是學禪的人應無所怕,不應該哭,你哭什麼呢?

師兄說:你不知道,我這兒不得了了。

師父就是這個盒子最寶重,從來不許我看、不許我動,不知什麼東西?

我就想看,想動。

今天師父出去了,我就把這個盒子偷偷打開來看。

是件瓷器,我不小心給摔了。

師父回來我怎麼辦呢?

我今天實在沒有辦法了,只好哭了。

 

一休說:「你不要哭了,說是我摔的。」

師兄說:「那我對不起你,你要受責打怎麼辨呢?」

兩個都是小孩,最後商定。

今天師兄應得的饅頭給一休吃。

讓一休承認瓷器是他摔的。

他拿著一包碎瓷走了。

師父回來了,問一休:「在幹什麼?又在玩?」

答:「沒有,我在參禪呢!我參究問題,我在用功。」

師父問:「你參什麼?」

一休說:「我參一切都無常啊!

究竟有沒有一個人能夠不死呢?

如果能夠,有什麼辦法可以達到呢?」

師父笑了說:

「咳,糊塗啊!沒有,都是無常,沒有例外,哪有一個人老活,沒有的事情。」

 

一休又問:「噢,是這樣。人是這樣,東西呢?」

師父說:「東西也不能常存,法是一樣的,都是無常,沒有一樣東西常有的。

一休又問:「是這樣,咱們最心愛最喜歡的東西要壞了呢?」

師父說:「那也沒辦法,一切都是不能常存的,時節因緣到了它就要壞,那有什麼辦法。」

一休交出一個布包說:「師父,這兒就有一個時節因緣到了,壞了的東西。……」

師父看了也就一笑了之,沒話可說。

 

所以我們心中如果有智慧。

碰到忍耐不住或捨不得的事情,也就很平靜。

從這小事,我們可以體會觀照般若的妙用。

我們在生活中,根據這些道理對待一切事物。

那麼我們就會比凡夫,比其他不學佛的人減輕很多煩惱苦痛。

如果在煩惱苦痛中。

這位日僧可能大發脾氣,打這孩子一頓,這便是惱害眾生。

由於一休提醒了一切無常。

這樣一來,老和尚就只好一笑了。

這很自然,這就是觀照的作用。

 

我們談到很深的般若之心。

因為六百部的般若經可以濃縮為一部《金剛經》五千字。

五千字的《金剛經》可以濃縮為一部《心經》二百六十字。

所以這一部《心經》就代表了六百卷的般若。

是如來一代時教的精華,攝無不盡。

 

先師夏蓮老繼續發揮說:

一部《心經》可再濃縮為

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

這幾句可再濃縮成「觀自在菩薩」五個字。

再濃縮就只是一個「照」字。

六百卷大般若經全入一個「照」字。

是多字入一字,是一多相即。

一個「照」字開展為六百卷大經。

正是「破微塵出大千經卷」。

大千經卷中每一字又含無量經卷,是重重無盡。

所以般若功德不可說、不可說。

普願有情般若為導,淨土為歸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

先師又說:「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,這是最秘的核心」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