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阿羅漢也有四倒,到了菩薩是常樂我淨。

阿羅漢的四倒為

(一)阿羅漢認為一切都無常。

 他又顛倒了,菩薩是常。

(二)阿羅漢認為世間不淨。

 但常樂我淨、清淨本然,極樂世界一切都清淨。

 阿羅漢以淨為不淨,又一倒。

(三)阿羅漢證人我空,可是菩薩是真我,妙明真心,常樂我淨嘛!

 阿羅漢有我說無我,又是顛倒。

(四)以樂為苦。

 阿羅漢知苦斷集,而菩薩境界,慈悲喜捨,是喜。

 常樂我淨是樂,皆大歡喜。

 到了大乘境界,皆大歡喜。

 二乘境界不得其樂,只是執苦。

 這是二乘的顛倒。

 

《心經》是文字般若。

體會其中深奧妙義,而起觀照。

五蘊皆空,一切不可得。

反復薰習,漸漸入於無為。

遠離凡夫四倒、阿羅漢四倒、種種顛倒見。

並且遠離夢想,夢想即是妄想。

觀照純熟,妄想自然不起。

一念不生,這就叫做究竟涅槃。

阿羅漢所證只是人空。

沒有證法空,只是有餘涅槃。

大乘則人法俱空,證無餘涅槃。

涅槃之義是寂滅或翻圓寂。

涅槃有三德:

(一)法身,

(二)般若,

(三)解脫。

因般若才能從無量煩惱中得到解脫,而成解脫德。

至於法身德,也須般若德才能恢復本身的法身。

迷時不知,智光明照才能顯現。

 

不但是菩薩依般若而修。

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三世一切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無上之正覺。

十方諸佛從最初發菩提心。

中間行菩薩道,直到最後成佛。

沒有不是以般若為先導。

所以般若稱為諸佛之母。

「阿耨多羅」,可譯作「無上」。

「三藐三菩提」譯為「正等正覺」。

合稱無上正等正覺。

這是所證的最高無上之果。

至於以前一直講「無得」。

此處突然出現佛得無上正等正覺。

這正顯中道,無得之得,才是真得。

得而無得,佛不作是念,認為自己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 

密咒為什麼稱為密。

因它的奧義不是眾生的思維所能了達。

般若也正是這樣。

「眾生之心處處能緣,獨不能緣於般若」。

此兩者都是不可思議。

所以用咒來形容讚嘆般若。

故云《心經》的深般若即是「大神咒」。

因為同具無比的妙用。

「大明咒」,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。

是「無上咒」,因都是以實相為體。

是「無等等咒」,般若與咒同是一心。

無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。

此心能等同一切諸法,令它們同歸實相正印。

故知咒與般若都能「度一切苦厄」。

能惠予眾生真實之利,「真實不虛」。

 

以前經文是顯說,觀自在菩薩指出般若即咒。

此處經文是咒,乃是密說,指示咒即般若。

所以本經顯密圓融不可思議。

即有言說又有離言說。

可是無言說中,正說般若妙法:有言說中,正含無邊密義。

所以蕅益大師說,此咒「正以不翻為妙」。

 

總之咒最好是不解釋。

因為你解釋,只是把咒中無量的意思中說出一兩個,反而是局限了。

你現在要體會本經。

從有說到無說,從顯到密。

到離開一切思想,離開一切含義,就更殊勝。

所以不需要解釋。

因為它巧妙就是從有說的文字到無說。

從可思議到不可思議,從顯到密。

如果你把它翻出來,通通變成可以理解的東西了,它的密意就消失了。

禪宗往往單提一句無意味的話頭。

也就是離開你現在這些思想、這些道理。

叫你體會你本來面目。

你的本性,你本來的妙明真心。

所以密咒同樣也是如此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