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羅漢也有四倒,到了菩薩是常樂我淨。
阿羅漢的四倒為
(一)阿羅漢認為一切都無常。
他又顛倒了,菩薩是常。
(二)阿羅漢認為世間不淨。
但常樂我淨、清淨本然,極樂世界一切都清淨。
阿羅漢以淨為不淨,又一倒。
(三)阿羅漢證人我空,可是菩薩是真我,妙明真心,常樂我淨嘛!
阿羅漢有我說無我,又是顛倒。
(四)以樂為苦。
阿羅漢知苦斷集,而菩薩境界,慈悲喜捨,是喜。
常樂我淨是樂,皆大歡喜。
到了大乘境界,皆大歡喜。
二乘境界不得其樂,只是執苦。
這是二乘的顛倒。
《心經》是文字般若。
體會其中深奧妙義,而起觀照。
五蘊皆空,一切不可得。
反復薰習,漸漸入於無為。
遠離凡夫四倒、阿羅漢四倒、種種顛倒見。
並且遠離夢想,夢想即是妄想。
觀照純熟,妄想自然不起。
一念不生,這就叫做究竟涅槃。
阿羅漢所證只是人空。
沒有證法空,只是有餘涅槃。
大乘則人法俱空,證無餘涅槃。
涅槃之義是寂滅或翻圓寂。
涅槃有三德:
(一)法身,
(二)般若,
(三)解脫。
因般若才能從無量煩惱中得到解脫,而成解脫德。
至於法身德,也須般若德才能恢復本身的法身。
迷時不知,智光明照才能顯現。
不但是菩薩依般若而修。
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三世一切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無上之正覺。
十方諸佛從最初發菩提心。
中間行菩薩道,直到最後成佛。
沒有不是以般若為先導。
所以般若稱為諸佛之母。
「阿耨多羅」,可譯作「無上」。
「三藐三菩提」譯為「正等正覺」。
合稱無上正等正覺。
這是所證的最高無上之果。
至於以前一直講「無得」。
此處突然出現佛得無上正等正覺。
這正顯中道,無得之得,才是真得。
得而無得,佛不作是念,認為自己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密咒為什麼稱為密。
因它的奧義不是眾生的思維所能了達。
般若也正是這樣。
「眾生之心處處能緣,獨不能緣於般若」。
此兩者都是不可思議。
所以用咒來形容讚嘆般若。
故云《心經》的深般若即是「大神咒」。
因為同具無比的妙用。
「大明咒」,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。
是「無上咒」,因都是以實相為體。
是「無等等咒」,般若與咒同是一心。
無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。
此心能等同一切諸法,令它們同歸實相正印。
故知咒與般若都能「度一切苦厄」。
能惠予眾生真實之利,「真實不虛」。
以前經文是顯說,觀自在菩薩指出般若即咒。
此處經文是咒,乃是密說,指示咒即般若。
所以本經顯密圓融不可思議。
即有言說又有離言說。
可是無言說中,正說般若妙法:有言說中,正含無邊密義。
所以蕅益大師說,此咒「正以不翻為妙」。
總之咒最好是不解釋。
因為你解釋,只是把咒中無量的意思中說出一兩個,反而是局限了。
你現在要體會本經。
從有說到無說,從顯到密。
到離開一切思想,離開一切含義,就更殊勝。
所以不需要解釋。
因為它巧妙就是從有說的文字到無說。
從可思議到不可思議,從顯到密。
如果你把它翻出來,通通變成可以理解的東西了,它的密意就消失了。
禪宗往往單提一句無意味的話頭。
也就是離開你現在這些思想、這些道理。
叫你體會你本來面目。
你的本性,你本來的妙明真心。
所以密咒同樣也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