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佛告阿難:汝起更整衣服,合掌恭敬,禮無量壽佛,十方國土,

諸佛如來,常共稱揚,讚歎彼佛,無著無礙。

第四、稱讚功德中有三。其第一(顯示橫超勝益);第二(重顯安樂國德)

上已明竟。已下第三、分別胎化二生中。文有六段:

一、命阿難禮。

二、承命禮佛。

三、彌陀光照。

四、彼此相見。

五、所見問答。

六、正辨得失。

此命阿難禮,此中初勸禮,十方國土,下明所由也,自下諸譯皆有。

唐譯下(十三右)說:安樂菩薩功德竟。

次有此文,云:爾時世尊,告阿難言,此是無量壽佛極樂世界,汝應從坐而起,

合掌恭敬,五體投地,為佛作禮,彼佛名稱,遍滿十方,彼一一十方恒沙諸佛,

皆共稱讚無礙無斷。(文)

宋譯下(六左)亦次菩薩功德云:阿難汝起合掌,面西頂禮。(文)

漢本(四之十三)云:佛告阿難,我哀若曹,令悉見無量清淨佛,及諸菩薩阿羅漢,

所居國土,若欲見之不,阿難則大喜,長跪叉手言,願皆欲見之,佛言若起,

更被袈裟,西向拜當日沒處,為無量清淨佛作禮,以頭面著地,

言南無無量清淨平等覺。(文)

吳本(下廿八左)同之。與今經對見。文互有具略可合撿。

此文來由,了惠引義寂云:上來廣說,阿彌陀佛,身土因果,眾皆得聞,勝智上流,

雖皆信解,劣慧下輩,未能決定,又耳聞不如眼見,是故此下加彌陀威神力,

令此大眾皆得,眼見彼國之事,信上所聞決定不虛,(初義)又欲令見,

彼國莊嚴淨土,各各勤修「往生」之業。(二義)又欲令見胎化二生,捨猶豫心,

決定修因。(三義)

此中三義。初義下,流通文,為諸眾生說此經令見無量壽佛,及其國土,

一切所有等文意也。(《略箋》、《會疏》與初義同。)

次義下文,汝見彼國,從地已上,至淨居天等文意也。(嘉祥同初二義。)

後義下文,若有眾生,以疑惑心,修諸功德等文意。(淨影、憬興與此義同。)

私按經意,釋迦教初廣約十方世界,明三輩往生(三願機類在於此中)他方佛國,

為惡者少故,雖其下輩,而非純惡。

次佛告彌勒已下,就此娑婆,造惡世界,明三輩不同相,於中先勸遠離眾惡,

擇其善者等。

又云:勿得在人後者,寄彌勒勸上輩也。五善多是在家,即其中輩也。

前三業作罪,及五惡是其下輩也。至于此則三輩,同九品應知。

然上中輩善人恃己福,下輩惡人恐己罪,俱信罪福,墮疑悔,不了佛智不思議,

則不得具足無上功德,恐失大利。是故我佛世尊,至此分別胎化得失,

欲使一切依行之者。不由癈惡修善自力小路,正由本願一實大道故此文來。

由此義故,第三義為正,兼通餘義。故科云:分別胎化二生得失此意也。

佛告阿難等者,問:前後之文,皆告彌勒,至此,訃告阿難者,有何意也。

答:峻公二解(十之十一左),前解為正,《要解》用此義,後解有妨。

(阿難小經疑他方者非也。上文云我不疑此法故。思之。)私按阿難是小聖,

佛意寄此,欲彰本願正意,故告阿難禮見。

又依下文云:為諸眾生令見等。此處自含普告苦眾生意可知。

又至其辨得失者,倂告彌勒(阿難彌勒)。

所以然者,上文佛誡疑悔云:勿入七寶宮殿,彌勒受旨雲不敢有疑,

以故至于此告胎化得失。(告二人者為廣自利利他)

此亦人能自度轉相拯濟之意也。讀者思之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念佛成佛是真宗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