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自在菩薩在修習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時。
以般若妙慧觀照五蘊了達五蘊並非實有。
當體即空,又不是空無,乃是第一義空。
於是「度一切苦厄」。
使自己身心出離分段與變易兩種生死的苦因和苦果。
也令全法界眾生同出生死的苦因苦果。
初機聽到這話,不易信受。
自度生死還易信,怎麼能令法界全體眾生同出生死呢?
應知菩薩發心,便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。
在修耳根圓通「寂滅現前」時,便得兩種殊勝。
上與諸佛同一慈力,下與眾生同一悲仰。
證入了三無差別的本心,自心與眾生無別。
(三無差別,是指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。眾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心,凡夫跟聖人都一
樣,無有差別,而他所差別的只在於迷、悟兩字而已,假如迷失了自性那就是眾生,
體悟到了自性就是佛了。
心無差別,指我們這一念之心體,凡聖不二,具足十界十如之法,與諸佛、眾生無
所差別。
佛無差別,指十方之佛,是因為了悟了十界十如之法而成正覺,也就是了悟佛本心
所具,悟眾生之所迷,悟、迷雖殊,但其體性無所差別。
眾生無差別,各個九界眾生,都具足十界十如之法,諸佛所悟,與本心所具,其體
無所差別。)
(十界十如,
十界,十法界:地獄、惡鬼、畜生等三惡道,人、阿修羅、天等三善道合稱為六凡
界。再加上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等四聖界,合起來共十界,或十法界。
十如為,出於《法華經方便品》中:
“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五法,唯佛與佛,乃能究竟諸法實相。
所謂諸法如是相、如是性、如是體、如是力、如是作、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、
如是報、如是本末究竟等“。由天台祖師慧思建立十如賓相的理論。智者《法華玄
義》:南岳師讀此文,皆曰如,故呼為十如。是慧思禪師研究《法華經》的獨到見
解。
如是相:相状,以某种形式表現于外部,并有某種功能可以分别了解。
如十界眾生的苦樂相,很明顯一目了然。
如是性:性是不改義,指潜伏于萬物之内,而能攝持自性不生改變。
如草木中,具有火性,雖不能見,但一有觸發的因緣,就能燒盡。
如是體:體是主質、實質義。
如是力:力是堪住義,於主體上,具有潛在的力量。
能保持不被外敵侵擾,且能推動某一方物,使之改變其内在的作用。
如是作:作是構造義。
《法華玄義》说:“構造為作,離心更無所作,故知心具一切作。”
如是因:因是招感義。
《法華玄義》说:“習因為因,招果為因,亦名為業,十法界業,起於自
心,但使有心,諸業具足。”
如是缘:缘是缘由義,為有因再加助缘的間接原因的增上缘。
《法華玄義》說:“助因為缘,缘名缘由,助業皆是缘義。如永能潤種,
無以爱等能潤於業。”
如是果:果是獲得義。即造不同的業,而得到不同的果實。
《法華玄義》说:“習果妙果。習因習續於前,習果克獲於后。”
如是報:報是酬因義。即報應之果。由習因習果所感的報應。
《法華玄義》说:“報果為果,習因習果,通名為因,奪後世報。”
如是本末究竟等:本是指相,末是指報。
由如是相,起的種種,乃至如是報的所歸趣,即縱貫九相,本末一贯的原
理,歸趣三諦實相平等究竟之處。)
所以自身心出生死,眾生同出生死。
般若妙用難思,這就是波羅蜜多。
在首尾三分俱全的譯本中有這段經文:
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的人應當怎麼修習呢?
他提一個問。
觀自在菩薩答復舍利子所提的問題。
所以首先稱他的名字,舍利子。
由於關鍵是「照見五蘊皆空」。
所以首先要談五蘊和五蘊皆空。
五蘊頭一個是色蘊,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。
五蘊之中以色蘊是空最不好領會。
色是看得見的,摸得著的,聽得到的。
這樣一些能感受到的東西,是真實存在。
現在聽到「色即是空」就不能理解。
明明有個風扇在轉,可以看得見。
有風吹到自己身上,明明是有,為什麼說是空?
眾生顛倒就在這個地方。
風扇是在這裡,但當體即空。
它雖在這裡,但它就是空。
不但佛法,科學家愛因斯坦也這樣說:
「物質是由於人類的錯覺。」
愛因斯坦又說:「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場。」
磁有磁場,電有電場。
現在上海交通大學已經證實人體有場。
人的身體能形成一個場。
像磁石一樣在空間就成一個場。
如要把廢鐵拿回來重化。
就把收到很多很多廢料用電磁鐵一吸。
其中鐵就吸上去了,這樣就把鐵挑出來了。
為什麼能把鐵挑出來?
因為有個磁場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