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觀經》中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。

你在念佛,就是是心在作佛,你作佛的這個心,他本來就是佛。

這跟禪宗和密宗完會是一味的。

所以信他還要信自。

再有信因信果,現在先說一般的因果,很多佛教徒都把它忘了,要真信因果他還敢做惡事嗎?

那他這個人就變了。

這是一般說的因果,信得也很不夠。

但是這個六信的因果更深一步,不只是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。

這個當然得信,但這不是深信。

深信呢,就信:你是個凡夫,信願持名一生念佛,臨終還在念,你就成為阿鞞跋致。

你本是凡夫,有信有願專念阿彌陀佛,就這麼一句一句的念,沒有什麼另外的巧妙,你現生所得的果,決定成佛。

證了不退轉,那不就決定成佛嗎?

這個信願持名的因得無上菩提的果,很多人恐怕不見得能信。

一般人總想再修點這個,修點那個,東求一點,西求一點,不能相信這個殊勝的因果。

所以我們要具有六信,要能具有六信這已經是很深的智慧了。

如果還沒有具足的話,那就一點一點去增加嘛。現在從信事信他開始,我們需要不斷地深入,不斷地發展。

生了病不相信我念佛就能好,要找個氣功師給你治病,那你就認為氣功師的力量比你這個佛號的力量大呀。

你這個信心應該打個問號!

所以都是要深入,要深信。

信有六個方面,這六個方面都要深信,這就是心要。

念佛念得多念得少,念得有妄想沒妄想,那不是往生的關鍵。

關鍵就在於你有沒有深信切願,所以蕅益大師說:「往生與否,全憑信願之有無」。

願:「欣慕極樂,厭離娑婆」。

看來這事很容易,實際並不容易。

尤其是「厭離娑婆」這四個字很不容易。

多少修行人還在爭名啊,爭利啊。

這個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?

還不是在留戀嗎?

總想生活改善一些,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?

兒女呀,夫婦這些感情,唯恐自己的對方對自己的愛不真啊,計較我對你很真,你對我不真,很傷心!

這些感情極樂世界沒有。極樂世界都是男人。

這些東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纏縛,就是這些東西使得本來是佛的你,墮落成今天這個樣子。

所以要真正的厭離,對於這一切都不留戀。

不是說都要出家,許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在家,他又爭佛教中的地位與名聞,他又有新的關係,有和他相親的,又有相疏的,不知不覺形成幫派,團結一派打擊別人。

出家而在家,還是留戀娑婆。

居士們最好是在家出家。

先從淡開始,漸漸發展到真實厭離,毫無留戀。

信心堅定,欣願極樂,老實持名,三資糧就圓滿了,這是小本《阿彌陀經》的宗要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