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於現身所得忍故。若約定門則當生益,故佛觀曰:
『捨身他世,生諸佛前得無生忍。』
若約念佛則現生益,佛本願曰:『設我得佛,十方世界眾生之類,
聞我名號不得菩薩無生法忍深總持者,不取正覺。』
言眾生類者:『明不簡諸機品,不言國中或壽終者,此示現生得忍為主。
韋提現生得無生忍,是念佛益。』理炳焉。
今經文說見佛得忍,本願文言聞名得忍。名體不二,同念佛益。
十住毘婆沙論三判之云:
『佛有本願,若聞我名者,即入必定,如見佛聞亦如是。』
無生忍者,彌陀名體同是真如無生滅法,故名無生。
信解彌陀無生功德即能除我苦惱之法,決無疑退,是名為忍。(具可下辨)
五聞正說定散得故。今經定散不必行門,正是指讚念佛之教,
故定善義釋云:此經定散文中,唯標專念名號得生。
定散門判云:念佛機所受定散,異常途行門故。
經說名異方便。韋提得聞能讚定散,信解所讚念佛往生。
即名為無生忍,豈非念佛益耶。
今門標云料簡韋提聞佛正說得益分齊,其意在此。(上來略辨念佛益竟)
次論其非觀佛益者。略出三義。
一由佛力見依正故。若修觀門見依正者,先觀假依後觀真依。
觀真依中,又有二見:
初思惟見。(思想境相粗見依報,如地觀說如此相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。)
後正受見。(想慮都息明見依報,如地觀說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。)
觀見正報次第又爾。然如韋提,光臺以前身心沒苦不毫習觀,
但由佛力見真依,坐觀初又但由佛力直見真正,作禮得忍,
不由自力漸次觀見。(先觀假正,後觀真正,先思惟見,後正受見。)
既由佛力見佛得忍,非自力觀行之益也炳焉。
二正宗依正觀為未來請說故。韋提由佛力直見真依正,
正宗真假依正觀法但為未來眾生請說,故於韋提非所假耳。
諸師雖謂韋提聞說依正觀法,隨語觀成,說訖得忍,
而經中不說韋提自修觀,寧為自力觀行益耶。
三身口威儀非禪坐法故。若修觀者,靜坐寂默無動身口,息慮凝心,
乃能成觀,不爾難得故。大論二十四云:
『能起身業口業若入禪定,無有是處。』
韋提見彌陀時,接足作禮身儀,當云何觀口業,非修禪觀之法。
寧為自力觀行益也。
問:當門標云料簡韋提聞佛正說得益分齊。釋曰,韋提得忍出在第七觀初。
坐未聞正說。十觀(從第七坐觀至第十六觀)何云韋提聞正說耶。
答:此開示光臺密意。謂,光臺時密聞正說見國見佛。(彌陀立空中彰弘願之相)
聞見具足得無生忍,坐觀為未來開說密益,故今明坐觀初聞說見佛得益。
經末文說聞佛所說,應時即見極樂世界,得見佛身及二菩薩,
心生歡喜得無生忍,此敘光臺聞見密益,非謂經末時初聞見得益。
問:若爾何簡分得益時非時。云韋提得忍在坐觀初,非是光臺見國時得。
答:就光臺時有前後,前見國時,猶未得忍故,云非光臺見國時得也。
後見佛時得無生忍,雖有前後,同光臺時故,以坐觀得忍為光臺益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