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門興起之緣由,無可度之眾生,則佛不會發願,所以必有所由,化土卷說:

『然則,釋迦牟尼佛,演開功德藏,勸化十方濁世。

阿彌陀如來,本發果遂之願(第二十願),悲引諸有群生海。』

釋尊無問自說,開演此功德藏,說此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為悲愍眾生故。

此悲願之名稱,化土卷稱之為:

『名「植諸德本之願」;復名「繫念定生之願」;復名「不果遂者之願」;

亦可名「至心迴向之願」也。』

依第二十願的願文,及願文精神立願名,願文說:

『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聞我名號、繫念我國,植諸德本、至心迴向欲生我國,

不果遂者,不取正覺。』

佛何故興此願,有眾生雖有往生之想,但於佛的救度,心仍有疑,然而仍信罪福,

亦修習善本,求願往生佛國,經說:

『於此諸智疑惑不信;然猶信罪福,修習善本,願生其國。此諸眾生生彼宮殿,

壽五百歲,常不見佛、不聞經法、不見菩薩聲聞聖眾,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。』

佛不會因為眾生懷疑佛,佛就不救度他,阿彌陀佛特別為此等眾生,發了二大願,

發了第十九願,救度聖道門和轉入的定、散善,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欲生之人。

發二十願,救度持名,植諸德本,至心迴向,欲生極樂之眾生,得果遂之願。

然此等眾生,雖能蒙佛的救度,也能往生極樂,但因為疑佛智故,生彼邊地、胎宮。

經說:壽五百歲,常不見佛、不聞經法、不見菩薩聲聞聖眾,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。

疑佛智靠不住,必須要遠離,所以佛在《觀經》及《阿彌陀經》都勸之,化土卷說:

『《觀經》言:佛告阿難,汝好持是語,持是語者,即是持無量壽佛名。

《阿彌陀經》言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。』

在《觀經》的佛付囑之語,有智者就應該捨諸行,直接入弘願一法。

但是大部分的欲往生者,還是會執持名號,但是會以自力心來執持名號,沒辦法。

眾生,你叫他放下,太難了,向猴子在森林裡,抓著樹枝,盪到另外一個樹枝,

放棄前面的樹枝,但是還是要攀著新的樹枝,不會兩手一齊放,會掉下來。經家說:

如太末蟲,處處能緣,獨不能緣於火上。眾生心處處能緣,獨不能緣於般若上。

太末蟲就是現在所稱的細菌等,可以附著在任何的地方,但是就是怕高溫、怕火。

人的心,無時無刻的動,處處攀緣,一下想富裕,一下要權利,但是在般若上就無法。

般若就是大智慧,為有般若才能成就波羅蜜、到彼岸,出離三界。

眾生的心,緣於各處,所以叫眾生,般若是解脫,解脫後就不叫沉淪眾生,故不能緣。

故在《阿彌陀經》斥定散善諸行為少善根福德因緣,自力念佛亦是,佛願所成,

佛所賜、所成就的名號,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緣,故應聞名受持,信受奉行。

但是聞名受持雖說是易行,但是多了猜疑計度,這往生的路便成為難行,

要如何,就是扔掉,拋棄自力心,以下是於輕同行在詩裡寫著如何拋棄,說:

『我已有了往生淨土的路,開敞的,誰都可以進入的,然而,

我內心裡卻還有這麼多的計度。我的計度把這些計度都扔掉,

一切任阿彌陀佛作主。』

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一切眾生,說諸有眾生,只要是還在諸有生死苦海的眾生都是。

這一條往生的道路,是開敞的,任何的眾生,從天人到地獄的眾生都包刮。

要如何作,拋棄自我的計度,任由阿彌陀佛安排,遣留則留,遣行則行。

現在的我,就是一心信受佛語,佛遣捨諸行,專持無量壽佛名,奉行如是。

化土卷引《觀經四帖疏》定善義文云:

『自餘眾行雖名為善,若比念佛者,全非比校也。是故諸經中,處處廣讚念佛功能。』

諸行雖名為善,若與念佛比,全非比校,故《觀經》定散文中唯標「專念名號得生」。

又於經中第九觀讚佛光明相好說:

『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;一一相中,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;

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;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,念佛眾生攝取不捨。』

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無量,遍照十方世界,為攝取念佛眾生故,知念佛殊勝。

為勸眾生專稱名號,善導和尚更於《法事讚》讚云:

『極樂無為涅槃界,隨緣雜善恐難生。故使如來選要法,教念彌陀專復專。』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