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三帖和讚》中的《淨土和讚》第九十首讚言:

大聖釋尊說易往,若有眾生疑淨土;是人名為無眼人,亦可稱為無耳人。

釋尊說極樂淨土是易往之路,可是長久以來,不要說多久,就說佛法東傳這二千年。

有多少人往生淨土,說是易往,又有多少人去了?不如一位又聾有啞的香林保一,他說:

我沒有必要到淨土去,可是,既然爹娘要我讓他拯救一番,我也恭敬不如從命。

就是這樣,娑婆的業緣,或是說長久以來習慣了娑婆,總是認為不捨,那又奈何?

說是沒有必要去,因為極樂淨土,如釋尊所詳述,是如此的完美,但是對我來說陌生。

已經習慣了娑婆,雖然說不完美,但是堪忍,又有很多美好的回憶,如何讓我分離不顧?

思前想後,這娑婆雖有苦,但長久以來就是這般的過,又有那麼多的同甘共苦兄弟,

這一去,可能就沒有回頭,就如今世,兄弟戰友,這一世過後,來生又是另一翻,無奈!

這是沒有領納佛的願力,無法接受佛光攝受者,他所要走、會走上的路,輪迴流轉之路。

如香林保一同行所說,娑婆業緣深入其心難以自拔,一個又聾又啞的殘切人士也一樣。

他說「我沒有必要到淨土去」,是累世的業緣所致,但是佛恩的領受,他的心柔軟了。

佛要度我,我就是恭敬不如從命,讓如爹娘般的阿彌陀佛來拯救一番,由佛做主。

能由佛做主,這不只是佛方、法方,這仍為眾生的我、機方,要放下要不堅持己見。

這在《首楞嚴經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講得很清楚,經說:

譬如有人,一專為憶,一人專忘,如是二人,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。二人相憶,

二憶念深,如是乃至,從生至生,同於形影,不相乖異。

阿彌陀佛發大誓願,誓願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成就佛道,願若不成即不成就佛道。

所以知道經所說的「一專為憶」者為阿彌陀佛,為度眾生故,無時無刻不在眾生的救度。

眾生何以不能為佛所度,因為專忘,要能蒙佛救度,就要信佛,要心念佛的願力才得。

今天你或是想著世間的一切,或是有心出離,但是用盡種種方法,就是不向佛願力處。

在講清楚一點,有人也用念佛的方式,想要求佛的救度,但是他用念佛求定、一心不亂。

這種方式,求定求一心不亂,這還是在自力上打轉,還是排斥佛的願力,也就是專忘。

佛為度眾生故,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打轉,就是要培植、觀察我們可以成就的時機。

專忘的人,太用心於自力,無心於佛願力,縱使佛纏著你,你也是不認得佛樣,丟一邊。

如此的人,在佛的身邊,經上說:「如是二人,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。」可惜啊!

在《淨土和讚》親鸞聖人指說這種人,太可憐了,說:

「大聖釋尊說易往,若有眾生疑淨土;是人名為無眼人,亦可稱為無耳人。」

香林保一雖然又聾又啞,但是不能說他是無耳人,因為他聽從佛願。

其實那些定功,那些念佛,那些的布施等的功用,如果無法成就往生,

會是災難,何以如此說,這是截流禪師的話,他勸人家念佛一定要往生,說:

若無正信,雖然努力念佛,不能往生。來生富貴,就造業,這生造業,

下一世便入地獄,這教結三世冤。這和今生造惡,造惡故下地獄沒有差別。

只是時間的差別,一個先到,一個後到,都是下地獄,應當認知,不可以罔顧。

在這後生一大事上,不可以輕忽,不可以放任時間的流逝,而輕慢忽略。

說是明天的事,但是又有誰能保證,今晚脫下的鞋子,明天還能在有機會穿上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念佛成佛是真宗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