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問:《大本》、《觀經》三心,與《小本》一心,一異云何?
答:今就方便真門誓願,有行、有信,亦有真實、有方便,
『願』者:即植諸德本之願是也。
『行』者:此有二種,一者,善本;二者,德本也。
『信』者:即至心、回向、欲生之心是也(二十願也)。
就『機』,有定、有散;『往生』者,此難思往生是也。
『佛』者,即化身;『土』者,即疑城、胎宮是也。
准知《觀經》,此經亦應有顯、彰隱密之義。
言『顯』者,經家嫌貶一切諸行、少善,開示善本、德本真門,
勵自利一心,勸難思往生。是以《經》(襄陽石碑經)說:
「多善根、多功德、多福德因緣。」釋云,「九品俱回得不退」。
或云:「無過念佛往西方,三念、五念佛來迎。」
此是此經示顯義也,此乃真門中之方便也。
第二段中。此經應有顯彰等者,此經是指《小經》。其顯説者,只憑善本德本功能,
不措心於利他願力,勵自力心,約此分齊。
其隱説者,難信之法是則願力不思議法。信心為本,是為甚難。
諸佛證誠其意在斯,故約顯説。或引此經多善根文。或引無過念佛解釋。
前除此句為載此也。口稱自力之行門者,二十願分,説聞名故因茲今引此文等也。
言『彰』者,彰真實難信之法,斯乃光闡不可思議願海,
欲令歸無礙大信心海。良勸既恆沙勸,信亦恆沙信,故言甚難也。
釋云:「直為彌陀弘誓重,致使凡夫念即生。」
斯是開隱彰義也。
《經》言:『執持』,亦言『一心』。『執』言彰心堅牢,
而不移轉也;『持』言名不散不失也;『一』之言者,
名無二之言也;『心』之言者,名真實也。
斯經大乘修多羅中之無問自說經也。爾者,如來所以興出於世,
恆沙諸佛,證護正意,唯在斯也。
言彰者下。約隱説意。所引之文所述之義深可思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