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此一念,有隱顯之義,顯者:對十念時言一念者,稱名之一念也;
隱者:真因決了、安心之一念也。
此即非觀想相好、光明等功德之念;唯指聞彼如來名號,思定機教分齊之位也。
故親鸞上人釋此一念,判言:
「一念者:顯獲得信心時節之極促。」
然則今所言之「往生」者,非命終之時,乃指無始以來,輪回六道之妄業,
一念歸命南無阿彌陀佛者,被佛智無生之名願力所滅,
涅槃畢竟之真因始萌之處也,即說此謂:「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」也。
「即得」者:不隔時、不隔日、不隔念之義也,
故一念歸命之解了時,往生頓定也。「得」者:決定之意也。
此一念歸命之信心者,非凡夫自力之迷心,乃是如來清淨本願之智心也。
故「二河白道喻」(善導〈散善義〉)之中,以中間之白道,
一處喻如來之願力,一處喻行者之信心。
「喻如來之願力」者:言「念念無遺,乘彼願力之道」者是也。
意者:「不拘貪嗔之煩惱,應乘彼彌陀如來願力之白道」也。
「喻行者之信心」者:言「眾生貪嗔煩惱中,能生清淨願往生心」者是也。
故「水火二河」者,眾生之貪嗔也,是不清淨之心也。
「中間白道」者:或時言行者清淨之信心;或時釋如來願力之道。
此即顯明行者所起之信心,與如來之願心成為一體也。
因此,雖言「清淨之心」,亦顯示如來之智心之意也;
若是凡夫我執之心者,則不釋為清淨之心。
故《大經》言:「令諸眾生,功德成就。」
意者:「彌陀如來因位之昔,使諸眾生,成就功德」也。
夫阿彌陀如來,是三世諸佛所念之覺體故,即是久遠實成之古佛;
然亦說十劫以來之成道者,乃是果後之方便也。
此即「眾生應得生者,我亦成正覺」之誓,為使眾生之往生決定故也。
故眾生之往生決定者,佛亦成正覺;
此正覺未成之昔,為法藏比丘,難行苦行,積功累德時,悉皆成就未來眾生,
往生淨土之因。
聞其理而起一念解了之心者,佛心與凡心,全成一體也。
此位無礙光如來之光明,攝取彼歸命之信心而不捨也。
此者《觀無量壽經》說為:
光明遍照,十方世界,念佛眾生,攝取不捨。
《阿彌陀經》說為:
皆得不退轉、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言「攝取不捨」者:彌陀如來之光明中,攝取念佛之眾生而不捨也,
此即必生淨土之理也。
言「得不退轉」者,永不還三界六道,必然定於得無上菩提之位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