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不可隨宜。

宜者理也,當也適也。天下一切事物,各有其當分理,適理而行,名為隨宜。

闍世居王位,為萬基之主,身口所作,不可不隨事物當然之哩,故云不可隨宜。

觀門義云:凡人所作,無必定法,隨時而不定是名為隨宜,闍世是亡者,

所作有定法,故禁云不可隨宜也。

似而非乎,學者思焉。

傳通記云:受禪即位,是隨宜也。奪位成帝,不隨宜也。

今立逆德,押臨帝位,(押者壓也)不隨宜也。但不字,上有雖之意,

謂奪父王,雖不隨宜,而奪父命,猶重譏過故,以密問云在耶。

若爾應除可字言雖不隨宜耳。

不宜住此

問:影台等疏,臣欲奔他國,名不宜住此,以對卻行而退。則彼釋似親文,

   金釋約擯闍王,恐似不當如何。

答:今釋者,有奇文證。涅槃六云:我從昔來,未曾見聞旋陀羅種而為王也,

   若旋陀羅治國理民,無有是處。

   既說無為王理,不可不擯出耳。又有其例,毘瑠璃王逆誅釋種中,有不死者,

   嘖瑠璃王稱旋陀羅,遂還擯次斥令離本城居北印度。

   既有斯例,必須擯出。又有其理,二臣忠心,欲續祖宗安穩國民,臣豈自奔,

   空廢忠心,必須擯惡王續宗安國民。諸師所解,違文例理,卻行而退,如下所釋。

在昔之時恒遣阿難來慰問我。

按此三句,通明二義。

一明父王未被禁時,(在位治國之昔)恒遣阿難慰問夫人。

二明禁後恒遣慰問。

初未被禁時,恒遣慰問者。在昔之言,指未禁時。

(在昔二字,訓無加志,又再者終也,便可訓去昔,有訓在於昔者非也。)

恒遣阿難等者。謂父王及夫人,是佛檀越信心弟子,然而夫人愚癡女人,

罪障是重,疑念亦深,是以如來恒遣阿難,先意承問,安慰夫人,

故云恒遣來慰問我。

台疏解言,阿難佛侍者,先恒教誡。

影疏釋云,世尊昔時(未被禁時)恒遣阿難來慰問我。舉昔類今,望佛必遣,

我今愁等,求今同昔。

此為三句通舉未禁前事,斯解佳矣,無違今疏。

(楷定記破言,王未被禁時,夫人無所憂,何須慰問耶。

議曰慰問義何局世愁憂,說法除疑,亦名安慰。如說佛名,大安慰者。

豈唯慰世間優之謂。)

次被禁已後,恒遣慰問者,慰禁後憂,義見疏文。

(此中在昔有兩意,一約在禁父以前。一約在禁父已後。

《楷定記》於此說:

『初則在昔之時言中,所含意義,後則來慰問我句下,所顯文義也。

   此句乃是經文巧略,文義分為二,若不爾者,在昔無憂,何須慰問。

   禁父日淺,那言在昔,故知,在昔言中有懷舊意。慰問言顯禁父後事。

   遣言則涉今昔。二記詳略斷可見也。』

頻婆王韋佛之大施主,故於禁前常施慰問,而於禁後更日日遣目連為其授戒。)

彼此情乖。

佛大悲應請之心,名彼情。

父王及夫人所志,名此情。

兩俱不遂其志,故云彼此情乖。

問:言王等或到佛邊,或請如來供養等者,此依何文。

答:經既說昔時恒遣阿難慰問,此明昔來信心檀越,乃未被禁時,蒙恒遣慰問。

      前時既蒙恒遣慰問,其到佛邊等,理在於不言,故開三句所含意義,

      以言身親到佛邊等耳。

問:恒遣慰問,若在未禁前,今所釋中,何不言之。

答:經既說在昔之時,昔時之言,通未禁前,恒遣慰問,在未禁時,其義自可知,

      故不別釋耳。或可,昔時言通禁前禁後,恒遣慰問,是禁後事,即今經文,

      正所說示,(見疏後解)到佛邊等,是禁前事。他經所說,今經在昔之時一句,

      所含義分,故疏再設或可之言,表昔時一句兼含此義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