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愚禿鈔》,釋散善義之文云:
「汝之言者,行者也。
我之言者,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。
能之言者,對不堪也,疑心之人也。
護之言者,顯阿彌陀如來果成之正意也,亦形攝取不捨之貌也,則是現生護念也。」
然故救度吾人眾生,攝護於無礙之心光中,送入真實報土,是為彌陀覺體之神力也。
故,《教行信證文類》行卷云:
「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,是曰他力。」
嗚呼他力,以絕對他力之救護為彌陀覺體之神用妙力也。
其法之神力如此,故於我人眾生者但仰其救度。
唯信托其神力而已,此為南無歸命信托之機。
如此於眾生毫不計自力而仰托願力故,佛則攝護於心光,必送入報土也。
(送入報土之意即是成佛,故應更堅信不疑。)
佛以神力攝護眾生故,眾生者惟命是從無疑懼之念而安堵決定也。
是故,以「阿彌陀佛」之四字,於《御文章》諸處做「救度之法」顯示也。
欲令眾生「往生」而代替眾生成就「願行」之「正覺果體」故。
「正覺果體」直攝眾生「往生報土」,以此意淺易指教言「救度」也。
然故,眾生但仰其攝受而於信托一念之處,
以「正覺之舉體」即「願行」之全分成為我身領有之理也。
佛已代眾生成就「願行」之時成「正覺」。
(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,願願都誓,若不成就者不取正覺。
法藏比丘已成正覺,號阿彌陀佛,
眾生應知,所有誓願都已成滿,不應有疑。
眾生只用信受領納佛成就之信心,無疑無慮,佛願已足。)
故正覺之舉體為眾生成作「願」、成作「行」,而以此施於名為六字故。
(成作願故南無,成作行故阿彌陀佛。
眾生應如是知,如是行,如是信受 南無阿彌陀佛。)
眾生但仰其「願行」成就而信托其「佛力」而已也。
眾生但信托其佛力即成往生而成就之「願行」者。
於信托之處,「願行」則入來眾生成做眾生所有,
(當眾生深信佛之願已成,是為就度自身無力之我。
則佛成就之願行已成滿眾生之身而不可分、不可離。
則我之滿是罪惡之身與佛之圓滿功德成就之法身,不可分、不可離。
故,稱名亦是感恩,禮佛亦是謝佛恩 南無阿彌陀佛。)
以此功德迴施言「他力救度」,亦即「攝取不捨」之義也。
(佛力、他力才能攝取不捨,無私故。
眾生都有我執,有好惡、親疏故無法不捨。
佛已除我執,圓滿所有功德,能滿足眾生之願。
故,唯佛力故,使眾生之出離有所憑藉。)
本鈔文第(25)末及第(28)文云:
「若有一眾生不得往生者,佛則決定不成正覺。
知此處,即謂領解第十八願也。」 乃至
「若一眾生之上有所不及者,大悲之願則不得滿足。
每一眾生之機成就願行之時,佛始成正覺,凡夫藉得往生也。」
(佛已成正覺,故無有一眾生不得往生,也無有一眾生有所不及。
故大悲之願已成滿,眾生也能依願成滿往生之業。應知。)
此謂,眾生之願行成就於佛之方者,即言以他力得救,以他力得往生之意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