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口傳鈔》云:

『回向萬善諸行之自善,使忻慕淨土,或說自力之稱名念佛,勸九品往生。

 此是他力之中,以自力為宗。』

此種的修行淨土方法,稱為修諸功德中之念佛諸行。

這種行者,臨壽終時佛會現其前,有人稱為佛及聖眾來迎。

但是自力行者有一遺憾,就是來迎時不一定就可以往生,要是當事人不想者。

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人,難免會造業,所以臨命終時,難免各種惡現象現前。

《安樂集》引大論云:

『一切眾生臨終之時,刀風解形,死苦來逼,生大怖畏。

 又若臨終時生一念邪見,增上惡心即能傾三界之福,即入惡道。』

又《末燈抄》曰:

『此自力之行者,若不待來迎,則邊地、胎生、懈慢界尚不得生,

 故十九之願發「以諸善回向淨土,願往生人之臨終,我必現前迎接」之誓。』

這個願的意思是對自力修行者,修諸功德之人祈望臨終佛來迎故。

因為非為依本願而修往生者,故平生不能決定往生,而期待臨終佛來迎。

但是這種方式有其不可靠性,如《安樂集》所說,若臨命終時諸邪業繫身,

妨礙臨終人,使其失正念,心顛倒失往生之期望,可能還是會入惡道。

因為自力行者,平生雖然亦知念佛,但是對佛願的救度不敢信入。

總是認為必須要先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再以此回向往生。

一生之間,非常謹慎的念佛,期待的就是臨命終時,佛能如願來迎。

佛憐愍此等念佛的人,滿此等念佛的人之願望,臨命終時現前接引。

《甄解》對來迎做如此解釋:

『若約第十八願念佛機,則不須來,以名體不二益故,不問臨終平生,必有近緣益。

 龍樹云:心念阿彌陀應時為現身,此乃平生近緣報佛之所顯現。

 黑谷云:念佛往生人願,報佛來。報佛是原來不動無來去相。

 名體不二故,感應道交顯現而已。不同於臨終始來佛。

 故今家曰不來迎也。乃至,乃是弘願念佛自然德相故,不須誓來迎願。

 是以第十八因願成就並不說來迎。但說即得往生住不退轉。

 至第十九願成就文說來迎,三輩文是也。然於三輩中亦含須來不須來義。

 其一向專念是不須來,諸行是須來義也。九品亦然。』

名體不二,名號 南無阿彌陀佛與佛法身、報身 南無阿彌陀佛是不二的。

佛法是不二法門,如果說二就不是真實的佛法,只能說是方便的佛法。

所以真實的佛法,名、體不應該為二,是「不二」才是真實的佛法。

真能體會第十八願的真諦者,便已入佛之心,我心、佛心不二。

我心、佛心不二,則當下與佛同,德同、智同,生佛不二。

故於理解佛的願心之同時,即是見佛之同時,佛心是我心,何須面對面見。

我心入佛心,佛心入我心,則不見即見,故臨終不須佛來迎。

故今家親鸞聖人判第十八願為:『不來迎』,此深體願之本意。

所以龍樹菩薩說:心念佛時,應時阿彌陀佛為現身。

因為體會第十八願之同時,即蒙佛之攝取不捨,即得往生住不退轉。

日日、時時、分分與佛常在,就在佛的懷抱裡,生也在,當然死時更是。

其實不管依第十八願、第十九願、第二十願,佛都常在我們身邊。

差別在對佛的智慧理解、信心,越是理解佛智,對佛的信心就越堅固。

可以,這個金剛信心並不是行者自己成就的,是佛所賜的,這行者應知。

依佛的弘願者,是即得往生,人還活生生的在這世上,一切如同常人。

在此娑婆世界與一般人一樣,但是因蒙佛的攝取不捨,已成就往生,即得往生。

既然當下已經是往生成就,臨命終時就沒有來不來迎的事情。

畢竟安樂淨土早就是你的家了,要回家還要佛再來接你才安心嗎?

以發菩提心、修諸功德、發願迴向欲往生者,如果體知即得往生之理,

則也是當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,即蒙佛的攝取不捨,不迎即迎,迎即不迎。

重點是要明信佛智,疑則成大害,行者應引以為戒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