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云: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。
次所引文。又云總不論照等者。《觀念法門》護念緣釋。是明彌陀攝取心光,
攝念佛人不亘餘也。具文載在第三卷未。仍於其下粗註解畢。
又云:
如來出現於五濁,隨宜方便化群萌。
或説多聞而得度,或説少解證三明。
或教福慧雙除障,或教禪念坐思量。
種種法門皆解脱。
次所引文。又云如來出現等者,《法事讚》釋,此讚略標一代説教,
遂勸念佛為其出要。如來等者,是依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等之經文。隨宜等者,
對機意也。或説多聞,指聲聞教。或説少解,約緣覺教。已上小乘。或教福慧,
指菩薩教。此是大乘。加前二乘即為三乗。若依圓宗,於菩薩乘,又攝大小。
有三藏教菩薩故也。言福慧者,六度之中,前五是福,後一慧也。
或教禪念約佛心宗((禪宗)。故此中含大小權實,教内、教外一代意也。
種種等即許隨分得度之益,是就根性利者之類且所論也。於彼鈍根無智機者,
難得其益。為之所設稱名行也,是故結云無過念佛往西方也。
問:所云結句誠宗旨也。但今除之失要須耶?
答:一代化儀,聖道淨土轉入教旨,利根鈍根潤益次第,念佛往生終窮極談。
文意分明,而除一句故標其由,萬善諸行化土業因。
是故廣引上之諸句種種已下至往西方,末後二句,於下別載。
問:於下所載同是當卷二十願下所引之也。彼願即亦諸行願也,何為別乎?
答:雖為植諸徳本之願。又説聞其名號故也。
又云:
萬劫修功實難續,一時煩惱百千間。
若待娑婆證法忍,六道恒沙劫未期。
門門不同名漸教,萬劫苦行證無生。
畢命爲期專念佛,須臾命斷佛迎 將。
一食之時尚有間,如何萬劫不貪瞋。
貪瞋障受人天路,三惡四趣内安身。抄要
次所引文。又云等者《般舟讚》釋:萬劫等者,是明十信一萬劫之修行,
長遠煩惱間隔,修功難續。是依《瓔珞》所説漸教,明此義相,
為令引入《觀經》所説之頓教也。
門門等者。所引今文中間有五十句二十五行,除彼等偈如此被引,
漸教難行修習説相義趣隣故。今引次之,即云修功,又云苦行。其功相同,
云證法忍,云證無生,其益又同。而上文云六道恒沙劫未期,示難行不堪。
今此讚云須臾命斷佛迎將。,勸易行頓益,上下相扶令勸入也。
一食等者,或云一念,猶為短時。貪瞋等者,貪瞋是因,為能障路。人天是果,
為或障報。言其生因五戒十善,而依貪瞋障彼戒善,是故不受人天善果。
只徒安身三惡四趣。今示此義鈔大要耳。
(《僧祇律》記載:「剎那者為一念,二十念為一瞬,二十瞬為一彈指,
一天有三十須臾,一天二十四小時就有了=20X20X20X20X30=4,800,000剎那。
一時應如一彈指這樣短的時間,那就有400剎那,也就是有400個一念。
在一彈指,大約一秒那麼短的時間,有四百個念在我們的腦裡生滅。
所以說,凡夫人為煩惱所障,所以說『修功實難續』,要認清自己。
〈正信念佛偈〉說:『煩惱障眼雖不見,大悲無倦常照我。』
不用擔心佛不救度我,只要問自己,是否成就信心,不要等到臨命終,
惡趣現前,再要後悔,可能來不及,當把握現在,成就往生之『信』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