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有二種回向等者,出自《論註》,彼《註》下卷明解義分立十重中,
第二〈起觀生信章門〉引本《論》文云:
云何回向?不捨一切苦惱眾生,心常作願,回向為首,得成就大悲心故。
(已上)
《論註》云:回向有二種相:一者往相,二者還相。
往相者,以己功德回施一切眾生作願,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;
還相者,生彼國已,得奢摩他、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,回入生死稠林,
教化一切眾生,共向佛道。若往若還,皆為拔眾生渡生死海,
是故言回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。(已上)
問:所言回向,是為眾生所修回向,將為如來所作回向?
答:五念門行本是眾生所修行也,而尋其本,
偏以佛力為增上緣所成就故。以實而論,諸佛菩薩皆以五念得菩提故,
彌陀正覺即修五念速得成就。然五門中,此回向行往生之後為出功德,
成就大悲度生死海,佛本願力為其本故,推功於佛,所尅唯為佛回向也。
問:所立之義有其證耶?
答:同解義分第十〈利行滿足章〉云:
復有五種門,漸次成就五種功德。乃至出第五門者,
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,示應化身,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,
遊戲神通,至教化地,以本願力回向故,是名出第五門。乃至
菩薩如是修五門行,自利利他,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。
(已上)
《論註》(卷下)云:問曰: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?
答曰:《論》言修五門行,以自利利他成就故。然覈求其本,
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,他利之與利他,談有左右,若自佛而言,
宜言利他;自眾生而言,宜言他利。今將談佛力,是故以利他言之,
當知此意也。凡是生彼淨土,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,
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。何以言之?若非佛力,四十八願便是徒設。
(已上)(此釋文第二卷引之)今家特立如來他力回向之義,專依此文。
夫顯真實教者,則《大無量壽經》是也。
夫顯真實教者等者:
問:現行本云無量壽經,不安大字,今何加之?
答:今於此經有廣略名,廣如經題,稱略名時謂之大經,
依大部邊相應多義,約說佛願符順勝義,標多、勝義故加大字,
崇重義也。
問:異譯經中既有大阿彌陀經名,恐可混亂,如何?
答:彼依梵語,此用漢音,縱有大字,何混亂耶?
問:此義今家私意巧歟,若有證乎?
答:有其文證。《五會讚》(卷本)云:今依《大無量壽經》五會念佛。
(已上)
又(卷本)云:問曰:五會念佛出在何文?
答曰:《大無量壽經》 云:或有寶樹,車渠為本。乃至住不退轉,
至成佛道。(已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