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言往生別時意者,唯願、願行具足相對,唯願往生是別時意。(對懈怠人)
願行具足往生是真實說。(對信行機)
(唯願者當然是無法當下往生,因為往生者必具三心,至心、信樂、願生。
這裡所說的唯願是指自力心行者,自力行者光有願心無行當然是別時意。
自力行者如果能具足三心,至心、信樂、願生就是願行具足者。
善導大師時攝論正行,智愷與其師真諦譯師著攝論疏,弘揚攝大乘論。
講念佛往生是別時意,並非當下即得往生,只是釋尊方便說。
影響所及,很多學人因此放棄淨土法門。
善導大師為導時弊,承道綽禪師後特別標出願行具足為真實說。
又特別講釋南無阿彌陀佛之義理,強調南無即是歸命也是發願迴向之意。
南無已經具備了願,加上阿彌陀佛的行,一句佛名已具足願行,往生已成。
勸導時人,行此佛願力之易行道,因而扭轉時風,淨土法門因此而行。
依南無阿彌陀佛成就往生事業,這是阿彌陀佛的淨土構想成就。
我們都知道念佛行叫淨土法門,但憑藉著一句佛號,是無法往生的。
所以攝論認為是佛的方便說別時意,因為他把佛的願力抽離了佛號。
沒有了佛的願力加諸於佛名號,那名號真的就只是結個緣,別時意了。
尊貴的不只是佛的名號,更尊貴的是佛名號與佛願力的結合。
當聞到佛名號 南無阿彌陀佛的同時,佛的願力已經入了眾生之心想中。
如果眾生於此信入,那麼攝取不捨的佛願力、佛的光明就攝受著行者。
為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捨的行者,當然是時時與佛同在,當然是往生已成。
這是淨土法門的真義,佛攝受眾生的道理,易行道的真諦。
對於難、易行,《安樂集》於後又自設問說:
『問曰:菩提是一,修因亦應不二。何故在此修因向佛果,名為難行,
往生淨土期大菩提,乃名易行道也?
答曰:諸大乘經所辨一切行法,皆有自力、他力,自攝、他攝。
何者自力?譬如有人怖畏生死,發心出家修定發通,遊四天下,名為自力。
何者他力?如有劣夫以己身力,擲驢不上,若從輪王,即便乘空遊四天下,
即輪王威力,故名他力。
眾生亦爾,在此起心立行願生淨土,此是自力;
臨命終時,阿彌陀如來光臺迎接,遂得往生,即為他力。
故《大經》云:
『十方人天欲生我國者,莫不皆以阿彌陀如來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。』
若不如是,四十八願便是徒設。
語後學者,既有他力可乘,不得自局己分,徒在火宅也。』
眾生不畏生死,並非真的不怕,不然所有的人都會怕死,有好死不如歹活。
但是這種怕死,只是因為執著,執著於今生的一切,不願改變。
當知道這生過後,下一生或再下一生,就在六道裡輪迴著,不停留的轉。
造了福修了十善就上天,到了天上福報自然,無憂無慮的,忘了要再造福。
等福享盡了,五衰現前,才知道福盡了命終了,知道要下墮了,苦了。
為了怖畏生死之苦,發心出家,修定發通,能能遊行四天下,這是自力。
但是想想,我們知道的認識的,又有誰有這個能力,但是通後又沒了生死。
所以道綽祖師於最後說,既有他力可乘,不可自局己分,徒在火宅。
用句現代的話,阿彌陀佛發願要救我們,也沒要求我們給他你的財產,
不用服務他,也不須要幫他蓋廟,不用供養他任何的東西,無償的付出。
什麼是他力,這裡的比喻是說,一個連驢子都爬不上去騎的人,無法遠行。
輪王,轉輪聖王他有七寶,其中的一寶叫輪寶,很大有幾十里大。
輪王駕著輪寶,瞬間可以周遊四天下,或說是平服四天下。
這連驢子都爬不上的凡夫,有幸登上輪王的輪寶,一樣可以瞬間遊四天下。
我們在這五濁惡世,為一切欲望等所包袱,求明師也無,要修行都難。
阿彌陀佛有大願力,要救度我們,這是他力。
我們該做的事是,領納佛的願力,接受佛的救度,無疑無慮的。
當知,這樣的我們已蒙佛攝取不捨的救度,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是感恩。
已蒙受佛的救度,已往生即樂的我們,大恩難報,只有稱名感佛恩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