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次談空。
一切有為法都是如夢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,都是虛妄,轉眼成空,一切都不真實。例如肥皂泡。五顏六色,光彩奪目,但一轉眼就破滅了。
第三是無常。
佛在世時問弟子:人命有多長?
一個人說人命在旦夕之間,佛搖頭說:你不懂得。
第二個人說在飯食間,吃一頓飯的時候就能沒有命了。佛還搖頭說:你也不知「道」。
又有一個回答說:人命在呼吸之間。這口氣出了,下口氣進不進不知道。佛說:你知「道」了。
可見人生真是無常。今天雖好,明天怎麼樣很難說啊!
第四,是無我。
那裏有個真實的「我」?只是一個肥皂泡。可是世人處處愛這個「我」。
貪著錢財,有了財,自己就可以受用。
貪色,就為了快樂。
貪名,可以榮耀。
貪吃,就可以享口福養身體。
貪睡,為了安逸。
可是他不知道,自身只是個肥皂泡。任你怎麼去愛護它,也是保不住的。
以下我再補充一點厭離的理由,就是這個世界退緣太多,生命太短了。佛法是如此之深,如同大海。可是學習的時機,即我們的壽命,又是這麼的短,難過百年。
所以很難啊!並且處處是退緣。逆境叫你退,還容易克服,最麻煩的是順境來了,這個順境纏縛人啊!因此叫進一退九。
《要解》續說:「厭穢須捨至究竟,方無可捨。欣淨須取至究竟,方無可取。故《妙宗鈔》云:取捨若極,與不取捨,亦非異轍。」
也即是說厭捨這個穢土,需要捨到究竟徹底,捨到沒有再可捨之時為止。
你欣慕淨土,也要取得徹底,到沒有再可取之時為止。
宋朝四明尊者,為《觀經》作了一個注解叫做《妙宗鈔》。在鈔中提出這麼一個問題,有人問:至理是不垢不淨,無取無捨,你還要捨幹什麼?
《妙宗鈔》回答的非常好,他說:「取捨若極,與不取捨,亦非異轍。」(轍指車轍。古代都是大車,車在土路壓出兩條轍。)也就是說:你取捨得登峰造極了,就同「不取不捨」不是兩樣。
這話很難懂。圓瑛老法師有個解釋,他說你若橫超三界,永離諸苦,再也不用捨了,方叫捨至究竟。
什麼叫取捨究竟呢?
若求生極樂,到了直上蓮台,永受諸樂,才叫做「方無可取」。
由於經論中的言句,往往有無量義,所以我從另一方面補充一點拙見。
我認為一個取捨到極點的人念佛,與那個不取不捨的人念佛是平等的。
一個人若捨到極點,對於婆娑世界一點也不留戀,一心所嚮往的只是極樂世界。在念的時候,就只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自然不會再打閑岔。只剩下一條心,只是在念佛,這就同那「不取不捨」的人在念佛是一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