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此差別故云有二。
一論云。如人念多寶佛。即於無上菩提得不退墮者。
別釋二種別時意中,從此下至故言已竟,釋成佛別時。
此先舉論文,所言論者,攝大乘論,本論無著菩薩所造。
無著天親各造論釋,此諭本末有四代譯。(如傳所載)
今文所引是真諦譯,譯本論為三卷。
翻譯天親釋論為十有五卷,世號梁攝論。
智愷製疏,門人承受弘通攝論,貶抑念佛為別時意。
(智愷又稱慧愷是真諦譯師的弟子,為攝論師的第二代。)
群疑論二云:自攝論至此百有餘年,諸德咸見此論文,不修西方淨業。
一論云者,先舉二中成佛別時故,標云一。
梁攝大乘論中卷正文云:
『別時意譬如有說若人誦持多寶佛,決定於無上菩提不更退墮。』
(多寶佛出於《法華經》見寶塔品第十一。
多寶佛是久遠劫已前已經滅度的佛,因願力故,出現於每尊佛講法華之時。
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時已經是快入滅度之時。
多寶佛有願力,願於十方世界有佛講法華時,出而讚歎:
『若我成佛、滅度之後,於十方國土、有說法華經處,我之塔廟,
為聽是經故、湧現其前,為作證明,讚言、善哉。』
多寶佛的願力是讚歎十方諸佛講法華,沒有護念那些誦持其名者。
所以如果誦持多寶佛名,就如同上所引,老翁失聲念南無佛相同,是別時意。
念佛名故其亦有功德,而其功德不滅,如《觀佛三昧經》說:
『譬如有人貧窮薄福,依諸豪賢以存性命。時有王子,遇行出遊執大寶瓶。
於寶瓶內藏王印綬。是時貧者詐來親附,得王寶瓶擎持逃走。王子覺已。
遺六大兵乘六黑象。手執利劍疾往追之。時持瓶人。走入深草空野澤中。
見曠野澤滿中。毒蛇。乃至,貧人落地身體散壞。唯金印在寶瓶現光。
諸蛇見光四散馳走。佛告阿難。住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。』
這是一般的念佛,雖無佛的願力加持,但因一念歸命於覺悟,仍然功不滅。
佛名號有如金印,持佛名號如持金印,雖命終而金印仍不壞。
持佛名者仍能依所持金印,隨生他方,直至因緣成熟,蒙佛救度而解脫。
梁攝大乘論所說的:『若人誦持多寶佛,決定於無上菩提不更退墮。』
就是如上面所說的金印不壞,終將成就,但是沒有佛願之故,無法當下。
於歷劫辛苦,於因緣成熟時,將會成就菩提,是為別時意所指。
今天所說的念佛,不是指失聲而念南無佛,或是持誦多寶佛。
淨土法門所說的持念佛名,聞名生信的念佛,是因於阿彌陀佛的願力。
阿彌陀佛有大願力,誓願度脫一切苦眾生,為阿彌陀佛的願力。
《安樂集》引《大智度論》的話說:
『智度論云。有一比丘康存之日,誦阿彌陀經,及念般若波羅蜜。
臨命終告弟子言,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今在我前,合掌歸依。
須臾捨命,於是弟子依火葬法,以火焚屍,一切燒盡,
唯有舌根一種與本不異,遂即收取,起塔供養。龍樹菩薩釋云。
誦阿彌陀經故,是以垂終佛自來迎,念般若波羅蜜故,所以舌根不盡。』
念般若波羅蜜是念智慧到彼岸,如金印不壞故,舌根不壞,是別時意。
念阿彌陀佛,因為阿彌陀佛有大願力,念阿彌陀經依經義故,蒙佛願力。
佛是不妄語者,故佛依願力現其前,迎接行者,接引往生。
這是誓願救度一切眾生的佛願成就故,因佛願力使然故,即得往生。
這裡所說的即得往生是因佛願故而成就的,不等同於念多寶佛名號。
念多寶佛名號,有如持金印,金印不壞,但是要因緣成熟才能成就。
這種的持誦佛名號,因為沒有佛的願力加持,所以所說的不退,
只能說是與佛結緣,有了佛緣,當因緣成熟時,終將成就的別時意。
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不同,因阿彌陀佛的願力故,不只是與佛結緣。
因南無的歸命與阿彌陀佛的行,已經是暗合道妙了悟無生。
有佛願力的加持,往生成佛是當下的是,故非別時意,是真實的成就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