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來會所謂,若有諸菩薩,志求清淨土,了知法無我,願生安樂國。
是約往覲已前作了知法無我言耳。
今亦如此,通未生已前德,而歎之而已。響者,論往覲地位者依此傍意。云云
今評曰,今此文,非歎往覲者智行,是正明彌陀說法授記之相,說曰如是具智願行,
而當必得土,必成佛授記,是說法相也,何為以歎菩薩智行之文。
私謬為歎德文,故致種種異論,而僻解了了,終墮妄談,何鑿之甚哉。
問:為彌陀說法相,何證耶?
答:龍樹 十二禮偈曰:諸有無常無我等,亦如水月電影露。為眾說法無名字。(文)
此正據今經文,頌本師為眾說法相,非歎德文,可以為證矣。
吳譯經說,此彌陀說法相曰道智大經,道謂法性之道,智謂能證之智也,法如如智,
稱法如如境,說名道智大經。今三偈亦其義也。
二、正明諸佛告勸三:一、就速疾總勸;二、舉大利別勸;三、結正法難聞。
初總告勸者。
諸佛告菩薩 令覲安養佛 聞法樂受行 疾得清淨處
漢譯云:眾世界諸菩薩,到須阿提禮佛,聞歡喜廣奉行,疾得至清淨處。(文)
淨影云:下十五偈頌,上文中諸佛共歎,初有五偈,頌前十方諸佛共歎,後之十偈,
頌前文中釋迦自歎,前五偈中,諸佛告菩薩,令覲安養國,正勸令往,聞法樂受行,
明往所作,疾得以下,明作利益。疾得淨處,明前聞法,受行之益,自於當來,
得妙淨土,名得淨處。(文)
憬興自下五頌,(餘佛共歎)分為四歎,與影別也。
淨影至彼嚴淨國已下,以為五種益,故今此一段,唯勸往覲而已。
望西、《略箋》依之。
嘉祥云:就十方佛,各命令『往五行中,初三行佛命,(至自致不退轉)
次二行(菩薩興至願)明菩薩受命而往也。(文)
《會疏》科從之。
今謂,諸佛各勸菩薩,令往覲安養者,有疾得大利故,故就速疾大利總告勸也,
諸佛告菩薩一句,貫一偈始、中、終最為緊要,前諸來大士所由藉,
後聞法難之所起,皆由此告命。聞法樂受行者,有說到安養國,聞彌陀說法。
(即上覺了一切法等)受持奉行,速得成嚴淨佛土也。(《略箋》、《會疏》)
淨影意以往覲因行,此乃由今世聞受因,得當來淨土果也。
如下聞名欲往生等,後義為正,順下文故。
今謂,聞法者,聞說阿彌陀佛,威神功德,不可思議也。樂受行者,信樂受持,
如實修行,是疾得清淨處之正因也,故十方諸佛,各說聞名欲往生,疾得清淨處者,
諸佛土自一地,至一地,故非疾得。彌陀土疾一超入如來地,故曰疾得。
龍樹、天親輩,願生者,為之耳。諸佛稱歎其在茲哉。
清淨處者,解有三義:
一曰得成嚴淨土也。憬興、《略箋》、《會疏》、《貫思義》等並此義也。
二得涅槃究竟也。《要解》獨出此義。三曰清淨處即淨土也。
淨影云:自於當來得妙淨土,名得淨處故。(望西從之)
三義中初義未可,若成淨土之義是起願益,下願己國無異句,含其義,於于此明,
成土起願,則文義不連續故。
渧記評取第三義為正,次承此文言,至彼嚴國故,若往生彼國,得神通授記,
不退供佛等益故,諸佛各勸往生彌陀淨土故,於文義為符順也。
第二義,於義無失,於文不順,此文次第,姑說菩薩因分故。(已上《渧記》)
今謂,後二義歸一致,何以故?極樂無為涅槃界,故論云:畢竟安樂大清淨處。
又云:畢竟成佛道路故。安樂淨土,即是大清淨處。故名清淨處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