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授等者,以此妙音,酬答欣笑因緣,以勅聽許說,今說仁諦聽者,
仁者《大日經疏》四曰:梵音爾,儞名為仁者。《應因》十五(廿五)爾汝也,
或作儞。《通雅》曰:爾汝而若乃一聲之轉。爾又為尒,又作儞。
釋典往往以仁訓儞,亦聲之轉也,言今我當說,儞等諦聽,此許說之辭也。
二、說法授記
十方來正士 吾悉知彼願 志求嚴淨土 受決當作佛 覺了一切法
猶如夢幻響 滿足諸妙願 必成如是剎 知法如電影 究竟菩薩道
具諸功德本 受決當作佛 通達諸法性 一切空無我 專求淨佛土
必成如是剎
唐譯云:了諸法如幻,佛國猶夢響,恒發誓莊嚴,當成微妙土,菩薩以願力,
修勝菩提行,知土如影像,發諸弘誓心,若求遍清淨,殊勝無邊剎,聞佛聖德名,
願生安樂國,若有諸菩薩,志求清淨土,了知法無我,願生安樂國。(文)
《渧記》曰:初二偈本師彌陀,歎已生大士德,而聽許其願心,往生真土,
悉登地上,故了諸法如幻,佛國猶夢響,知土如影像,是乃地上所證也。
雖如此了知,彼觀殊勝剎,菩薩眾無邊,願速成菩提,淨界如安樂。是以歎許而已,
加旃真土大士,皆悉冥于彌陀一如,則歎云了如幻等宜矣。
果上發願者,不亦然乎。但今經十方來正士一偈,唐譯略無之也。
次上本師現相文,所謂世尊知欲樂廣大,不思議者,暗當于今經十方來正士一偈耳,
若求遍清淨,殊勝無邊剎,已下兩偈。本師彌陀總勸願生,非是對已生大士也。
今經諸佛勸讚中有此意,其佛本願力,聞名欲往生是也。不生安樂國則已矣,
生則必受決成殊勝土。故歎已生大士德,而聽許其所願之後,總勸未生願生而已。
此兩偈中,初一偈,總勸凡聖願生,後一偈,別勸菩薩願生,初偈言聖德名者,
即是本願名號也,聞者聞信之義而已。
後偈若有諸菩薩者,正指地上大士。謂若有地上大士,志求清淨無邊土,
雖曰了知法無我,而願生安樂國也。其願生因上,所謂聞佛聖名是已。
一貫凡聖無有餘因,雖是聞名一因而已,了知法無我,是地上大士已證之處,
非勸生因也。
地上大士雖了無我,不生安樂,無由速成,殊勝無邊蓮華藏世界,是以勸願生也。
然此後兩偈,今經所無,而唐譯頌之,蓋譯人具略耳,且唐譯偈頌盡于此,
而無諸佛勸讚段,而至于卷尾有七言二十一行偈,是當于今經釋迦勸讚段。
(若人無善本已下)
淨影云:自下四偈,正明所說,於中初偈,舉彼願心記必成佛。第二一偈,
舉彼智願,記必得土,覺了一切,如夢幻等,是舉智也,滿足諸願是舉願也。
成如是剎記得土也。第三偈,舉彼智行,記必成佛,知法如電,舉彼智也。
究菩薩道,具諸德舉彼行也。受決作佛,記成佛也。第四一偈,舉彼智願記必得土,
通達諸法性,一切空無我,是舉智也。前覺一切如夢幻等,是世諦智,
此通法性一切空無,是真諦智,專求淨土是舉願也,必成是剎記得土也。(文)
憬興全依用之。望西、《略箋》等並依此科,今亦從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