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為令定散機迴心歸念佛。故謂此三心通定散機。通散善機者,如文前釋。
(十有一門,義通九品,其第四門,是三心故。)通定善者,疏下文云:
又此三心,亦通設定善之義。(疏上句云:三心既具無行不成。此就散善門,
明無行不成。今此文就定善,示無行不成義。故云通攝定善之義。
三心念佛是佛本願,定散諸機不可不歸。)然信機訓,若被下輩,固是其機,
當仰信耳。定散善機,各具其業,豈為無有出離之緣。但以,定散非報土因,
今欲令迴心歸弘願入報土,故勸信機,迴定散執,作信法機,勸歸弘願。
此本于經流通廢定散勸持名。般舟讚云:定散俱迴入寶國,是如來異方便。
玄義序題門云:一切善(定散善機)惡(下輩)凡夫得生(其入報土)者,
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。(信法)即此義矣。
九為示弘願信心無二故。為約顯說,定散行人,各就自善立往生信。
疏云:就行(正雜定散)力信者是。行有優劣,信亦各別,是名諸機各別三心。
若依隱彰,萬機皆同就佛體行,(阿彌陀佛即是其行)立決定信。
疏云:一向專念彌陀名號等者是。行體無二,信亦無二。(同一念佛無別道故)
是名如來利他一心。信卷合釋願成一念,(今文為信一念,文類為行一念。)
與疏一心云,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,是名一心。
今言無有出離之緣,以奪諸機各別信行。言深信彌陀四十八願等,
以示弘願信心無二。此乃今經隱彰極致。化身土云:依釋家之意,
按無量壽佛觀經者,有顯彰隱密義。言顯者,即顯定散諸善,開三輩三心。乃至,
諸機三心自利各別,而非利他一心。乃至,言彰者,彰如來弘願,
演暢利他通入一心。
十為令行者念報佛恩故。若偏示信機,不明信法者,應疑退懷憂,何以喜佛恩。
若偏示信法,不明信機者,便自力情謂加,可加苟存己能,何知佛恩。
故今雙勸信機信法,信自機故不存己能。信法力故不起疑退。自然歡喜念報佛恩。
讚云:不蒙弘誓力,何時出娑婆,應深思佛恩,恒念彌陀焉。是也。
又此二釋所依之文,若為信機釋。據大本云:憍慢弊懈怠,難以信此法。
若信法釋。據彌陀願言,釋迦諸佛勸讚證誠語。又大經下云,謙敬聞奉行。
(此一句雙含信機及信法。)如來會云:心無下劣,亦不貢高。並是二釋所依文也。
大經貶彌勒菩薩,等同凡夫行人,經說:
『彌勒當知,汝從無數劫來,修菩薩行,欲度眾生,其已久遠。從汝得道,至於泥洹,
不可稱數。汝及十方,諸天人民,一切四眾,永劫以來,輾轉五道,憂畏勤苦,
不可具言。乃至今世,生死不絕,與佛相值,聽受經法,又復得聞無量壽佛,
快哉甚善!吾助爾喜。』
彌勒菩薩是下一尊佛,當來下生彌勒尊佛,還是要往生,善自體解經義。
今經也以韋提希夫人為贏劣凡夫,又普賢、文殊,釋尊的兩大脇士,也是發願往生。
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:
『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。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剎。』
文殊師利發願經云:
『願我命終時,滅除諸障礙。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剎。』
龍樹菩薩是佛教八宗的祖師,除了小乘的成實跟俱舍宗外,於毗婆沙論說易行品:
云怯弱下劣言非丈夫志幹說,後自同凡,歸佛願生。此是示信機信法之軌也。
然若如禮讚序所說,是信機云說善根薄少,而今言曠劫來無有出離之緣,
若此說者,乃是表示絕無一毫之宿善,如此則與釋義相違,應如何會。
此說舊有三解,今試述之:
一約少善不堪出離。如天台言,眾生無始恒居三道,於中誰無一毫善種,雖有少善,
不堪出離。因此禮讚以為善約說少善。而今疏就出離說不堪。
二約少善難得成立。禮讚約少善。疏以能出離與否就說之難成。
三約雜善不生報土。疏云欲回此雜毒行生彼淨土者,此必不可也,勸專念佛捨雜善。
禮讚以行善說是雜善。疏以往生論,判雜善不能生淨土,以勸歸佛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