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《大正藏》八三、二三六)
我法然上人言:拜見善導和尚之《釋》,源空之眼中:
三心亦是南無阿彌陀佛,五念亦是南無阿彌陀佛,四修亦是南無阿彌陀佛。
善導和尚之意:願生極樂之人,必具足三心而念佛。
一、至誠心者:真欲往生而念佛也。
二、深心者:深信我身是罪惡生死凡夫,然,依彌陀本願之救度,
念佛之外無我身得救之道也。
三、回向發願心者:唯為往生極樂而一向念佛之心也。
總之:真實無偽之仰憑彌陀者至誠心也。
自身雖惡,深信本願而無疑者深心也。
思定依念佛得往生者,回向發願心也。
或時我問曰:有人以為上人之念佛,智慧深遠故,勝於我等之念佛,作此想者謬誤歟?
其時上人變色斷言曰:此之言者甚為謬誤也,若我以智慧念佛者,
則每日六萬遍之念佛皆成無益,而墮三惡道矣!全非所言也。
如是誓言故,此後聖光彌堅念佛之信心。
上人曰:法然之念佛與彼阿波介之念佛,全同也。
若以為有所不同者,完全不知念佛之義也。
如以錦鏽包黃金,與以蒿苞包黃金,同是黃金也。
彼阿波介亦思蒙佛救度而念南無阿彌陀佛,法然亦思蒙佛救度而念南無阿彌陀佛;
彼此更無差別也。
※譯注:阿波介者,惡逆、邪見之人也,後歸依法然上人,成為熱心之念佛人。
上人曰:我是無用之男也,十惡之法然念佛欲往生也。
又,愚痴之法然念佛欲往生也,一文不通之愚人之念佛與法然之念佛,全無不同也。
上人曰:我是無智之身也,我是破戒之身也;
雖然,依彌陀本願,口稱念佛之力,可遂決定往生也。
上人曰:欲越一丈之壕者,應勤於越一丈五尺;
深期往生之人者,應勤於取決定之信。
上人向予具以告言:世人皆有因緣發道心,所謂別父母兄弟,離妻子朋友等也。
然,源空無此因緣,法爾法然發道心,故師匠授名而號法然。
出離之志至深之間,信諸教法,修諸行業。
凡佛教雖多,所詮不過戒定慧三學,所謂小乘之戒定慧,大乘之戒定慧,顯教之戒定慧,
密教之戒定慧也。
然我此身,於戒行不持一戒,於禪定一不得之,於智慧不得斷惑證果之正智。
然戒行之人師釋云:尸羅不清淨,三昧不現前。
又凡夫心隨物易移,譬如猿猴,實以散亂易動,一心難靜,無漏之正智何因得發?
若夫無無漏之智劍者,如何方斷惡業煩惱繩乎?
不斷惡業煩惱繩者,何得解脫生死繫縛之身乎?
悲哉悲哉!為何為何?
爰如予者,已非戒定慧三學之器,此三學外,有相應我心之法門耶?
有堪能此身之修行耶?求萬人之智者,訪一切之學者,無教之人,無示之倫。
然間,嘆嘆入經藏,悲悲向聖教,手自披之見之。
善導和尚《觀經疏》云:一心專念彌陀名號,行住坐臥,不問時節久近,念念不捨者,
是名正定之業,順彼佛願故之文。見得之後,如我等無智之身,偏仰此文,專憑此理,
修念念不捨之稱名,備決定往生之業因,非啻信善導之遺教,亦厚順彌陀之弘願,
順彼佛願故之文染神留心耳。
其後又披慧心先德《往生要集》之文云:往生之業,念佛為本。
又見慧心《妙行業記》之文云:往生之業,念佛為先。
覺超僧都問慧心僧都云:汝所行之念佛,是為行事?是為行理?如何?
慧心僧都答云:心遮萬境,是以我但行稱名也,往生之業,稱名尤足。
依之,一生念佛,勘其員數,二十俱胝遍也。
然則,源空隨大唐善導和尚之教,任本朝慧心先德之勸,稱名念佛之勤,長日六萬遍也。
依死期漸近,又加一萬遍,長日七萬遍之行者也。
上人又告言:有我所造之書,所謂《選擇本願念佛集》是也,欲以此書秘傳汝也。
(中略)爰弟子某甲,低頭舉手,合掌恭敬,跪以受之畢。
歡喜余身,隨喜留心;伏以難報,俯以難謝。
非啻傳義理於口決,復被授造書於眼前;解行有本,文義已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