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0・以領解此正覺在心,言三心,亦言信心。
此機法一體之正覺者,名體不二故,在口稱言 南無阿彌陀佛。
上者明法體成就,以下者明心行之他力。
中有二段,初者明心行之相((90)),後即明他力((91))。
今者其初,明心行之分齊。
以領解此正覺者:
承前段所明之法體成就,聞此法體機法一體成就之理領解在心,
以往生大事任憑佛力,毫無疑懼之念言三心(《觀經》),亦言信心(《大經》),
此正覺者,名體不二故,覺體全成為名號,
稱之於口渴仰佛恩,名為稱名,此是弘願之信行也。
(眾生往生之事業,全憑阿彌陀佛之願力的成就,因願力成就,故眾生得以往生。
如果沒有佛之願力,就沒有淨土法門,則眾生出離三界無望。
其實佛願已經成就,雖然經說須具足三心,才能往生。
但是三心並非如同通家聖道門中人所說的那麼困難,故此法然聖人說:
『「三心」容易具足也,其相者:思「決定往生而念佛」者,
則所教之「以至誠之心」之「至誠心」亦納于此心,
所教之「不疑阿彌陀佛之本願,思決定往生」之「深心」亦納在其中,
第三之「回向發願心」亦納在一向念佛,決定往生之願心中。
明知:切思決定往生而念佛者,三心皆含攝故,
則雖不學無知之人,如是切思往生決定而念佛者,則三心易具也。
雖言「三心」,總而言之,唯一「願生心」。
此願生心之不虛偽、不假飾,謂之「至誠心」。
此願生心真實而念佛者,臨終必蒙來迎,無一念之疑,謂之「深心」。
此身既思往生極樂,所作行業,皆為往生,謂之「回向心」。
是故,願心不偽,真欲往生,自然三心具足。』
應知,我們這個世界,是個無常又眾苦聚合的世界。
雖然說,這世界有花花綠綠,風花雪月,也有很多美景,但是都是短暫的。
然而,不出三界生死,此生之後,來生將到何處,沒有人能知道。
何不聽佛的教導,聽祖師的勸導,乘佛願力,往生極樂。
到了極樂後,再乘佛之力,披弘誓鎧,回入娑婆,救度自己的親人。
又,法然聖人又對我身具三心之事,告知,我們應知,如此是具足三心,云:
『如《大經》說,既發「歡喜踴躍」之心,可知是具足三心之證也。
「歡喜」者:思往生決定故,歡喜之心也。
嘆往生不定者,未發三心之人也。不發三心,故無喜心,是則致疑故嘆也。』
聞西方淨土,心生歡喜踴躍者,佛說皆從佛道中來。
應知,聞說極樂即生歡喜心者,乃因自心思往生已決定故。
那些自嘆往生不定者,乃因未發三心,故無歡喜心,無佛之攝取不捨故。
法然聖人於《念佛大意》云:
『唯憑彌陀本願之不思議方得往生;
彌陀不思議之本願,本為紀無深誠、亦非善人而發。
知此道理,真實入專修念佛之一行者,此世難得之人也。
故曇鸞大師雖智慧高遠,亦捨四論講說,而專修往生之業,
一向專念彌陀,相續無間,現已往生。
道綽禪師亦拋講說而修念佛,善導和尚亦嫌雜修而勤專修。
又,道綽禪師之勸,并州三縣之人,七歲以上,一向修念佛。
然則我朝之末法眾生,何敢號雜修乎?
唯應速學彌陀本願、釋尊之說、道綽、善導之釋。
與其雜修,往生不定;何如專修,往生決定乎!
彼道綽、善導等,雖念佛門中之大德,亦無及其左右。』
往生不定,是因為雜修,所以雜修,因為對佛信心不具足故。
此等都是不利於往生的大事,應該自我改正。
捨雜修雜行,專一於往生之業,全心放下,全心依托於佛之大願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