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本佛現相中,初一偈半佛現相,後二句人天歡喜,應時者,菩薩願心契佛意,
佛知其心念,應時欲說法授記,故動搖身容,是說法相也。欣然微笑,是授記相也。
其佛口出無數光照十方,回光繞身從頂入,是授菩提記之相也。
《大論》曰:諸佛法欲與眾生授記,先皆微笑,無量種光,從四牙中出,
所謂青黃赤白縹紫等。從上二牙出者,光照三惡道,從下二牙出者,上照人天,
及至有頂禪,此諸光明,復至十方,遍照六道,作佛事已,還繞身七匝,若記地獄,
光從足下入,若記畜生,光從踹入。若記餓鬼,光從脛入。若記人道,光從臍人。
若記天道,光從胸入。若記聲聞,光從口入。若記辟支佛,光從眉間相入。
若記得佛,光從頂入。若欲受記,先現此相,然後阿難等,諸弟子發問。
(已上箋門)
今將此論文,相配可知。既言口出光從頂入,即知是授無上菩提記焉,一切大眾,
見此現相大歡喜。
二、上首請問
大士觀世音 整服稽首問 白佛何緣笑 唯然願說意
漢譯云:廅樓亙從坐起,正衣服,稽首問白佛言,何緣笑,唯世尊說是意,
願授我本空別慈護成百福相,聞是諸音聲者,一切人踊躍喜。(文)
唐譯略此問,宋譯長行,有此請問,佛若欲授記先現相,然後上首發問,
諸佛法如是。今觀世音彼土上首,從坐起,整肅衣服,稽首作禮,佛既笑,
誰不敢怪,故上首為眾問佛言,何緣微笑,例如阿難見諸根悅豫而致問也,
唯然願說意者,觀世音亦承佛聖旨,請問故云唯然。
猶如阿難承釋迦聖旨,言唯然大聖,我心合言也。
觀世音釋名具如音義。
三、本佛答說二:一勅聽許說。
梵聲猶雷震 八音暢妙響 當授菩薩記 今說仁諦聽
漢譯雲:梵之音及雷霆八種音深重聲,佛授廅樓亙決,今吾說仁諦聽。(文)
唐譯闕文。
初二句歎佛答聲妙音,下二句正勅聽許說。
憬興云:梵聲者總舉,八音者別歎。(文)
梵音三十二相一,如梵天聲故名梵音聲。(《大論》云。二十八梵聲相。
如梵天王五種聲。一甚深如雷。二清徹遠聞。三入心敬愛。四諦了易解。
五聽者無厭故比梵聲。(文))
雷震遠聞能發蟄氣,佛音能開,群生無明,故喻雷震。
八音妙響者,淨影、憬興引《梵摩喻經》。(《會疏》引之)《最勝王疏》六曰:
三種妙聲者,三經不同。依《梵摩喻經》曰乃至《二中陰經》曰,一非男,二非女,
三非長,四非短,五非貴,六非賤,七非苦,八非樂。三依《十住斷結經》曰:
一不男,二不女,三不強,四不輭,五不清,六不濁,七不雄,八不雌。
初二經小乘,《十住斷結》大乘,見聞異故。(文)
《清涼大疏》廿九所載,八梵音聲,與《梵摩喻經》說同。
鈔曰:是八轉聲者,即八梵音,《賢首品》已明,今當重說:
一調和者,謂大小得中故。二柔輭者,言無麤金黃故。三諦了者,亦曰最好。
如迦陵頻伽等,四易解者,亦曰易了,言辭辯了故,五無錯謬者,亦曰不誤,
言無錯謬故,六無雌小者,亦曰不女,其聲雄朗故。七廣大者,亦曰尊慧,
言無戰懼故。八深遠者,臍輪發生故,如來具此八種之音。(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