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科初一偈,(十方來下)明佛無礙智,能知見彼願心廣大,兼含褒讚意。
覺了等三偈,正明說法授記。於中初覺了等一偈,舉智願記必得土,一切法者,
色心依正等,覺了法如夢幻響無所有,得無生智,能滿妙願,由智願成就嚴淨土。
故記云:必成如是剎。
此之妙願,亦行法藏因願,其心寂靜,志無所著,而起四十八大願故。
《大論》云:如夢者,如夢中無實事,謂之有實,覺已知無,而還自笑,人亦如是,
諸結使,眠中實無而著,得道覺時乃知無,實亦復自笑,以是故言如夢。
幻者,諸法相雖空,亦有分別,可見不可見,譬如幻化象馬,及種種諸物,
雖知無實,然色可見,聲可聞,與六情相對,不相錯亂,諸法亦如是,
雖空而可見可聞,不相錯亂。復次是幻譬喻,示眾生一切有為法空不堅固,
如說一切諸行如幻,欺誑小兒,屬因緣不自在,不久住。是故說諸菩薩,
知諸法如幻。響者,若深山狹谷中,若深絕澗中,若空大舍中,若語聲,若打聲,
從聲有聲,名為響。無智人謂為有人語聲,智者心念,是聲無人作,但以聲觸,
故名為響。響事空能誑耳根。(文)
是乃就諸法相,如此覺了。是世諦智而已。
知法如電影等一偈,舉智行授記成佛,了知一切法,如電影其體空,(智也)
而能具足,一切萬行。如法藏菩薩住三三昧,而能起永劫大行。
如電影者,《金剛疏》云:電者閃電也,忽有忽無,萬法亦然。
《華嚴十行品》曰:菩薩觀察,一切法界,如幻,諸佛法如電。
《探玄》第六曰:電有三義,一忽有義,即寂起用,二者速滅義,即用恒寂,
三照闇義,寂用無礙,廣益眾生。
又天親《金剛論》曰:如電現在法亦如是,以剎那不住故。(文)
如影者,《大論》曰:影但可見,而不可捉,諸法亦如是,眼情等見聞覺知,
實不可得,復次如影空無,求實不可得,一切法亦如是,空無有實。(文)
雖知諸法如影空,而能修菩薩萬行,積聚一切功德,受決作佛。
通達諸法性等一偈,明事理相。
《略箋》云:法性者,實相之真理,即是實智通達真理也,斯理寂然無相,
無為常恒不變,豈翅空無我而已乎。抑又離四句絕百非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
雖然全性而相,豈礙專求成土乎。
《維摩》曰:雖觀諸佛國土,永寂如空,而現種種清淨佛土。此謂之也。(文)
然《渧記》云:諸註並以此三行,配釋智願智行智願。蓋是為往覲大士,
既所具之智行而已,地上可然,地前豈具如此智行哉!
然其所具智行,往覲已後,土德之所令然乎。
將為往覲已前,既具之耶,此義猶未分明,雖然推淨影等意,似以為往覲已前所具,
若爾則惟地上大士往覲,而地前云何?
《會疏》反之,往覲菩薩猶地前而非所有智行,唯有志願,故彌陀世尊教之。
若然則是化土相而非真土相也。地前地上,既以聞名欲往生一因往生,則地前大士,
亦證中道,覺了一切法。通達諸法性,求土願決,於是本師為歎其所具智行,
而聽許所願,是真土相也明矣。
峻公踈哉,記者自解云:文有傍正,夫真實報土,不但地上大士,凡夫亦初生剎那,
覺了一切法,通達法性,由土德之所然故,具此智行而求願,是以本師彌陀,
歎其所得智行,而許其願而已。
如此解者,為文正意,若約意則往覲中有地上大士,故舉地上大士,
未生前所具智行而歎之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