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舉大利別勸二:一必至滅度益;二超出常倫益。此初也。
至彼嚴淨國 便速得神通 必於無量尊 受記成等覺
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 自致不退轉
漢譯彌陀授記段曰:已到此嚴淨國,便速得神足俱,眼洞觀耳徹聽,亦還得知宿命,
無量覺授其決,我前世有本願,一切人聞說法,皆疾來生我國,吾所願皆具足,
從眾國來生者,皆悉來到此間,一生得不退轉。(文)
淨影云:下之四偈,彰前往覲安養之益。益有五種:
第一得神通益,(至彼二句)第二得授記益,(必於二句)
第三得不退益,(其佛一偈)第四起願益,(菩薩興至願一偈)
第五供佛起行益,(奉事一偈)五皆往彼益也。
此之五益,文義分明故,諸註皆據之。
但《會疏》依嘉祥不用淨影。
今謂,諸佛別勸中,初舉必至滅度大利勸,後舉超出常倫益勸,何故滅度為先者?
承次上疾得清淨處來故,又諸佛稱讚之本意故,又復前告勸句,顯真實教,
次至彼嚴淨等,是顯真實證,次其佛本願力等,是顯真實行信,何以證之後,
明信行耶,由本願信行而得,至彼嚴淨國故,當知諸佛稱讚,
亦以教、行、信、證為體,從證出還相,應知至彼嚴淨國句,即指疾得清淨處,
即是必至滅度證果也,神通成覺是滅度相也。
憬興云:此第二得通成覺歎,即前當授菩薩記是也。(文)
既言成覺,正指佛果,為成等覺而已。《略箋》、《梵響》並依此義。
《有記》云:以自下文,推所告大士地位,是地前三賢大士而已,地前大士,
未得神通及法身記,亦未階地上不退故,為此大士,列往覲所得大益而勸示也,
地前三賢大士,聞彌陀弘願大法,信受奉行,得至彼清淨土,則初生即登地上,
得六神通,是乃由彌陀六通願成就故也。受記成等覺者,準《覺經》,等覺不退,
全一位而已,受記成等之處,即階不退也。然則下文不退轉者,所謂彌勒所得報地,
而補處不退而已。而今以為二益者,姑分授記、不退二故也,其地位全一無異矣,
且其佛本願力等四句,宜通此文而得意,謂其佛本願力,聞名欲往生,皆悉到彼國,
必於無量尊,受記成等覺,自致不退轉也。云云此亦一義也。
其佛本願力等者,彰至彼嚴淨國之生因,地前地上,及凡夫,無不由此生因,
故諸佛告勸以示其因也。
《要解》云:問:本願力言為指第十八,為第二十?
答:通途而一往言之,二十願聞名繫念,生彼國至彼國,發自力願故,
他力中自力,或應言,至彼國,至一生補處,補諸佛處成佛,願其成佛土,
如極樂世界,此果後方便,上既言速得清淨處,則此涅槃入門清淨句,
論莊嚴清淨功德成就,彌陀甘露灌頂授職位,歷事諸佛受記,是出門果後方便,
實在入門一法句成佛。故今經說十方恒沙菩薩,入彌陀土受記,
觀經說歷事諸佛受記,已有出入異,斯乃此經說往相入門。觀經說還相出門,
故有其異。尅體歷事,諸佛即歷事彌陀也。
故《禮讚》云:無邊菩薩為同學,性海如來儘是師,彌陀心水沐身頂,
觀音勢至與衣被,欻爾騰空遊法界,須臾授記號無為。(文)
此述《觀經》歷事受記相,性海如來儘是師者,十方一切諸佛,
皆是彌陀法性真如海中,報化等諸佛故,諸佛皆本師阿彌陀佛。
故《覺經》偈曰,速疾超便,可到安樂國之世界,至無量光明土,供養於無數佛,
其奉事萬佛,飛變化遍諸國,恭敬已歡喜去,便還於須摩提,(安養)
依此文無量光明土者,諸佛土。而祖師為彌陀真土,安樂國世界故,已周遍法界土,
諸佛法界身,彌陀心水沐身頂者,即今經甘露灌頂,奉事億如來句中,
乃《觀經》於諸佛受記之義,皆是果後方便。(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