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禪宗三祖僧璨禪師著《信心銘》開頭就說:
至道無難,惟嫌揀擇,但莫憎愛,洞然明白。
我們說禪宗的三祖,有兩種不同的說法,一個指釋尊入滅後,由大迦葉為初祖,

傳二祖阿難尊者,三祖商那和修尊者,這是印度方面最初的。
另外一種,由西天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尊者東來,傳二祖慧可禪師,再傳三祖僧璨禪師。
這裡的三祖,是東來後漢地的第三代祖師。
三祖見二祖的問答也很有禪機。
問祖曰:弟子身纏風恙,請和尚懺罪。
祖曰:將罪來與汝懺。
士良久曰;覓罪了不可得。
祖曰:與汝懺罪竟,宜依佛法僧住。
士曰:今見和尚,已知是僧,未審何名佛法。
祖曰:是心是佛,是心是法,法佛無二,僧寶亦然。
士曰: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,不在外,不在中間,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。
至道無難,這句話和老子《道德經》上的:下士聞道笑呵呵。有某種程度的相同。
至道無難,就如同 南無阿彌陀佛一樣,這六字名號,是了生脫死,離凡成聖的真言,

相信願生,即得往生成佛。
無難,是易行道,這是千真萬確的至道,三祖說「信心」,一開頭就說「至道無難」,

因為眾生都往高深方面攢,深拍比不過人家,沒有人家聰明。
總要在很深的道理上生知解,最好是沒有人有辦法弄懂,只有我一個人能明白,能了解,

我才是高明人,高人一等。
禪宗自印度的初祖大迦葉,二十八傳達磨祖師,再六傳到六祖慧能,都是單傳,

表示這些祖師都是人中龍鳳,都有超世的大智慧。
大智慧的三祖僧璨祖師,要後人對佛法建立信心,所以著《信心銘》,以建立信心。
第一句話就說:「至道無難,惟嫌揀擇。」
這至道無難,難的是修學人的東挑西揀,在那裡嫌東嫌西,這才是難。
「但莫憎愛,洞然明白。」沒有了分別心,依照佛所教導的方法,

就能達成佛所希望我們達成的目標。
依照佛經的指示及方法去修行,則能達成佛要我們成就的目的。
這句話好像不合眾生的羅輯,眾生選擇佛法、佛經去修行,

應該是要達成眾生心裡所想要達成的目標,這樣才符合眾生的意願。
但是依法修行,不是達成我的目標,那我修行的目的,無法如我所願,

那我這修行又為何?
這就是「揀擇」,用那生滅的意識心,去東挑西揀,這很難有所成就。
意識心是生滅的,是分別的,是不可靠的,是無常。
在《首楞嚴經》講五十陰魔,最後十個是由識陰所生的,都是要破的,

所以說「捨識用根」。
我們因「無明」才會沉淪於五道,無法自拔,無明故,沒有真如,都是妄念,

都是意識心在分別執著。
所以《信心銘》接著說:毫釐有差,天地懸隔。
看起來來就很像,但是失之毫釐 差以千里,不可以輕忽。
佛也為此制戒,戒此知見,說:不可以說相似般若。
「般若」是大智慧,是出三界,離苦得樂的根本,相似般若,會誤導眾生,

使眾生無法出離,故戒之,說:說相似般若下無間地獄。
信心,信是踏出成功的第一步,所以《華嚴經》說:
信為道源功德母。
母就是能生,能生各種功德,能成就佛道,非常重要。
各種宗教也都非常重視信。如基督教說:
信耶蘇得永生。
穆斯林強調信阿拉。
佛法不難,難在於眾生都依自己的需求,去選他的佛法,去理解他的佛法,

去解讀他的佛法。
所以一部佛經,各自解讀。
挑他想要的,揀對他最有利的,各自去承認他的佛法。
這樣的話,以淨土法門來講,各自發信心,各自成就三心,而各自有不同的信心,

不同的三心。
所以將來就各自依他所成就的信心,成作他往生的「淨土」。
一百個人發心,有一百個不同的信心,所以有一百個不同的淨土的往生。
這「淨土」或是「競土」,或是其他的土,將因人而異,

但是將不會是阿彌陀佛所成就的淨土。
往生淨土,就是《信心銘》所說的「至道無難」,信就成就。
往生的淨土已經成就,而往生的道路「願行」業已成就,我們的工作就是「信」。
信阿彌陀佛的救度,願為阿彌陀佛所救度,這就完成了。
這就是「無難」,這就是「易行道」,所以下士要「笑呵呵」,太容易了,笑死人了,

這叫做什麼「至道」。
這就是「至道」,往生成佛的至道,信之則成就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念佛成佛是真宗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