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謂,了慧、峻公所言,順經釋意,覺經文既以因願各別示最尊義,
宗家所謂,以因願來求,非無差別等,是為別意。
諸佛果海平等,何諍勝劣,但以別願不共攝化無邊,為最尊第一。
鸞師之無對光讚,亦此意也。
然唐譯前段,略標依正,次明光壽兩成,其光明段亦略,宋譯但舉光明攝壽德,
例知論意,其光明亦至略也。今經特具說,故真土卷廣引,但略諸佛有量文耳。
次但引唐譯十二光文,如漢、吳經,願後鄰次先明光明,次結世王聞願益,
至下卷光壽併為國德。
其於光明,亦具說之,故真土卷具引以助魏譯,是故可對考漢、吳兩譯,
而知經意也。
二、別辨亦二:初、比校顯勝;二、廣明所歎。
初中亦二:一舉諸佛有量光明。
或有佛光,照百佛世界,或千佛世界,取要言之,乃照東方,恒沙佛剎,
南西北方,四維上下,亦復如是,或有佛光,照于七尺,或照一由旬,
二、三、四、五由旬,如是轉倍,乃至照於一佛剎土。
唐譯云:光照東方,如恒沙等國土,南西北方,四維上下,亦復如是,
唯除諸佛本願,威神所加,悉皆照燭,是諸佛光,或有加一尋者,或有加一由旬,
乃至億那由他,百千由旬光者,或普照佛剎者。
(有云:初至悉皆照燭為述今佛光明。是諸佛已下舉諸佛應身光與今經不同。
今謂不然,與今經同舉諸佛有量光明。何以言之?真佛土卷不引彼文,
與今經諸佛有量光同故。其彌陀光明次上云彼佛光明普照無量無數不可思議。
故知光照四方文決定諸佛光明也。)
吳譯云:八方上下,無央數諸佛中,有佛頂中,〈漢本作項中,下效之)
光明照七丈。有佛頂中,光明照一里。乃至有佛頂中,光明照二百萬佛國。
佛言諸八方上下,無央數佛頂中,光明所照,皆如是也,阿彌陀佛,頂中光明,
所照千萬佛國,所以諸佛,光明所照,有近遠者何!本其前世宿命求道。為菩薩時,
所願功德,各自有大小,至其然後,作佛時,各自得之,是故令光明,轉不同等,
諸佛威神,同等耳。自在意所欲作為,不豫計。(文)
漢本同之。唯頂作項耳。(漢、吳兩本為,頂中光明。比校諸佛,
今經唐譯作總身光,比較顯勝。)
宋譯云:復次阿難彼佛無量壽,若化圓光,或一由旬,二由旬、三由旬、或百由旬、
或千由旬、百千由旬,或俱胝那由他百千由旬,乃至徧滿無量、無邊、無數佛剎。
(此為彌陀光明,不說諸佛光明。)
諸譯雖不同,而比校顯勝是一也。
望西云:照百等者,諸師不同。
淨影意,從諸佛光明,下至剎土,舉諸佛劣。是故下顯彌陀勝。(法位同之)
義寂意從或有下至,如是者明彌陀佛,圓光之勝,彌陀現身,大小異故,置或言也,
從或有下,至剎土者,舉於餘佛圓光之劣,是故下依光立名云云。
今用淨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