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者心徧(同體悲心徧入法界眾生心中,故云心徧。經云,諸佛正徧智海從心想生。
此明佛心徧眾生心。)故解法界。(解解知也。悲心徧入法界心故。能知法界眾生,
想佛故說之云故解法界。下文云,由眾生起念願見諸佛,佛即以無礙智知,
即能入彼想念中現是。)
二者身徧(今此經文云身入是)故解法界。(身徧入法界故,知法界人想佛。)
三者無障礙(身心自在,徧入法界,雖內外諸障。故云無障礙。雜想觀云,
阿彌陀佛神通如意,此明身心俱徧無礙。下疏釋云,六通自在,觀機可度,
一念之中,無前無後,身心等赴三輪開悟。)故解法界。)
正由心到,(到徧入也)故身亦隨到。身隨於心,故言是法界身也。
(身隨於心,而入法界眾生心故,名法界身。)
所說法界名廣通諸法,(依報正報事法界理法界,漏無漏等。)故今家疏亦隨義門,
則說真如名為法界。如玄義云,無塵法界凡聖齊圓,是其文也。
今此說法界身者,指眾生心名為法界。經云,諸佛正徧智海從心想生。
此明佛從眾生心生,心是能生,則法界義,佛智佛身是其所生。
法界所生佛身,故名為法界身。乃是依主,非持業名。故論註云:
心名法界,法界能生諸如來相好身,亦如色能生眼識。是故佛身名法界身。
鸞、導二祖釋義順經,諸師所解違經旨耳。
又此法界身,屬報或化,於諸師之解有四義,而依祖意,為可通報化。
化身土云:謹顯化身土者,佛者如觀經說真身觀佛士也。
若論佛體,真化不二,但從觀門自力所見,即真而化,故名化身。
若約觀成見佛,終歸弘願念佛。(佛觀文云:觀佛身故,亦見佛心,佛心者,大慈悲是。
以無緣慈攝諸眾生。又云: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,攝取不捨。此明觀成見佛,
終歸弘願念佛。論主所謂觀生信心。論註所謂,觀十七種莊嚴成就能生真實淨信。
我祖所謂,定觀成就之益,以獲念佛三昧為觀益,並斯義矣。)即化即真,故為真身。
例如台宗山家正說,就機權實判佛真應,不約身相大小分之,今法界身可準知。
疏云:言入眾生心想中者,乃由眾生起念願見諸佛,佛即以無礙智知,
即能入彼想心中現,但諸行者,若想念中,若夢定中,見佛者,即成斯義也。
(指佛心身入眾生心)
想念中見者,定中見佛也,夢定中見者,夢中見佛也。
傳通記云:修定者夢,故名夢定,此異不修而夢見境,故加定字。
楷定記云:散機(不修定者)或於夢定中見,夢見,亦為三昧攝也。乃至臨終皆可準之。
評曰:今日信心男女,雖不修定,或夢見佛,亦由佛心身常入其心中,夢見佛時,
心住佛事,無餘雜念,故名夢定。不可必局修定者夢。
又觀佛三昧經云:眾生欲觀釋迦文佛肉髻光明,當作是觀,做是觀者,若心不利,
夢中得見,雖是心想,能除無量百千重罪。
又云:若有繫心正念思惟者,常於夢中見十方佛。
然於不信人,偶夢見佛,雖亦是佛身入其心中,不信之機,則無其益耳。
大般若經云:若人覺時,常修佛事,夢見恭敬三寶等事,覺夢所修德等無異,
覺時不修,夢見佛事,其所見事,虛無功德。夢見作惡,亦復如是。
又云:菩薩或夢見大火起焚燒聚落,或見猛獸毒蛇惡蝎來害身,或見怨家,
欲斬其首,或見父母兄弟妻子眷屬親友臨當命終,或見自身,寒熱饑渴及餘苦事,
之所逼腦,見如是等不驚不憂,從夢覺已,即能思惟,三界非真,皆如夢見,
我證菩提,當為有情說三界法皆虛如夢,令諸有情不生執著,
當知是菩薩有不退轉相。
有些道俗朋友,疑惑於夢之吉凶,故於此說之,以備見聞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