欲顯悲智果圓等齊無二端身一坐影現無方意赴有緣時臨法界
別釋文中。
悲智界者,悲是利他,即三身中應身果也。智是自利,即三身中報身果也。
此報應體即是法身,三身果德無缺故圓。
等齊無二者,禮讚序云,諸佛所證平等是一。事讚上云,法體無殊。
茲是等齊無二之義。
端身一坐者,自利報身體一坐覺華臺,名端身一坐。(一坐無移亦不動是)
影現無方者,利他應身用隨緣普示現,如月印萬水,故云影現無方。
方者常也,矩也。其現無常定矩,故說云無方也。
意赴有緣時臨法界者,意謂,彌陀利物慈意,有緣謂想彌陀之人,法界有緣眾生也。
蓋言彌陀利物慈意赴其有緣眾生界時,諸佛如來共同赴臨彌陀有緣法界。(指眾生界)
散善義云: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,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。
次三身同證,其法體無殊,一佛所化即是一切諸佛化故,
諸佛如來共入彌陀有緣眾生心想中也。
此中有問答,全如依釋四。
一者心徧故解法界
佛心能徧法界眾生心想之中,故云心徧。
解法界者,解照知義,佛心徧故,能明照知法界眾生心中想佛者。故云解法界。
如下疏云:心常念佛,佛即知之。
下去準之。
有曰,佛心能周徧故,另一切眾生解字法界性,故云解法界。
此義亦通,更有異解,不足議耳。
二者身徧故解法界
此釋經正名法界身,佛身徧眾生心想之中故。
能明照知法界眾生見佛機熟者,入心中現身,故云解法界。
疏下文云:由眾生起念,願見諸佛,佛即以無礙智知,即能入彼想念中現。
三者無障礙故解法界
心身具徧隨意自在,都無所障礙,故云無障礙。
雜想觀說阿彌陀佛神通如意,釋云,彌陀神通無礙。隨意周徧,亦斯義也。
無障礙故,能知法界眾生可度者,故云解法界。
雜想疏云,五眼圓照,六通自在,觀機可度,一念之中無前無後身心等赴。
三輪開悟,亦此義也。
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
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
(結示其不相離之由)
此一節文諸師異解,錯亂經旨,講者迷津。今依疏意分文如左。
言是故者,承上之辭,謂上明佛深入眾生心中,承之以示心佛不離,故云是故。
言汝等者,上告二人,而意總告未來眾生,故云汝等。
心想佛時者,撿異不想時,恐迷者謂,既說佛身常入一切眾生心中,若爾何故不見佛耶。
今喻之云:佛雖入心,而眾生心不想佛時,不能相見。
其想佛時方得相見。故揀異云心想佛時。
楞嚴五云,十方如來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,(所謂佛法界身入眾生心想中)子若逃逝,
雖憶何為,(不想佛時不能相見)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。
(心想佛時方得見佛)
言是心者,想佛之心。